苏问心的面前摊开着一本合着的笔记本,他的手一会放在封面上一会儿又收回来。
苏问心觉得在生命经历的所有苦痛中都没有一刻比得上此刻的煎熬
苏问心像尊雕塑一样坐在椅子上,他很多准备和计划都是围绕着档案进行的,但是现在好不容易达到可以阅卷的级别,档案室却被一把火烧了。
如果是一般人九成九的可能会选择偷走这个最经济便捷的方式,但幕后的人没有,反而选择了可能留下最多相关证据最麻烦的烧掉。
这个动作一方面说明幕后之人是个肆无忌惮、权力滔滔的人,要不然他不会有自信能够这么晚。
另一方面这个人的心智绝对远超常人,警察最重视动机,如果档案被偷走,哪怕为了混淆视听将大部分档案偷走,优秀的刑警会立刻闻到异常,反倒可能会留下尾巴,要是如此,这种不确定的收尾工作反倒会成为最麻烦的。
而用烧毁的方式反倒不会唤起警察多疑的本能,这种“意外”虽然少见但并不是不可能,除了知道内情的人没有其他不相关的警察会想到档案里藏着一个深不见底的秘密。
不过此时苏问心的痛苦并不是来自档案被烧。
在苏问心的办案总结里有两种调查方式。
第一种叫做线索推理,就是根据已有的线索推测出动机、犯罪画像、嫌疑人范围等等。
现实不是小说,绝大部分杀人案都是有很强烈的动机或者就在一个圈子里的,犯罪嫌疑人并不难锁定,再结合线索和证据,绝大部分刑事案件都是这么破。
第二种叫做拼图还原,这种方法在现实中其实用不着,对于杀人案来说,不管是激情杀人还是蓄谋杀人,总会有一个线头摆在那里。
寻找线索跟着线头走比起搜集资料还原现场要轻松多了,效果可能还比费时费力的拼图还原要准确。
事实不会说谎,但人会,人是多面体结合的复杂无比的动物,拼图还原的这种推理方法属于犯罪心理画像的范围的方法远远不是电视里演的那么神奇。
苏问心曾经听哥哥林问天说过犯罪心理画像从本质上近乎于灵媒,很多大名鼎鼎的人所刻画的犯罪画像与现实中实际的罪犯都不吻合。
但是这个技术只要成功运用过一次再加上点传奇色彩就特别适合小说影视上展现,所以一定要关注现场,不要沉醉在自我的幻想中。
苏问心知道拼图还原的方法只要漏掉一个细节表现就可能会导致整个侦查方向南辕北辙,更何况已经十二年过去了,十二年都足以让人从神坛拉到地狱,也足以将原本就迷离朦胧的案件彻底隐藏。
但是此刻的苏问心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时光拂尘,当年的报纸在苏问心的眼中渐渐打开。
十二年了,虽然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但那场大火毁灭的不仅仅是十七个人的生命,而是十七个家庭。
这其中也包括被认为凶手的自己的家庭,林问天一跃而下不到两个月爷爷也撒手西归了,死前一句遗言都没有留下来,只是抓着自己的手静默无声地老泪纵横。
从某种意义上自己的家庭还算是幸运的自己的父亲当年在宁城非常有权势,加上爷爷、外公老干部的身份,自己作为第二胎还能出生,好歹在爷爷生命的最后旅程能有个慰藉。
但在那场大火中的家庭除了哥哥一个贵州同学,其他人都是独子。
如果有选择身为属于刑警编制的苏问心宁愿直接面对最残忍的连环杀手也不想站在那些失孤父母的面前。
人间之悲莫过于丧子之痛,人间之至悲莫过于丧独子之痛。自己作为他们心中认定的“杀人犯”的弟弟,有什么资格站在他们面前?又该说些什么?
报纸还是被苏问心细长的手缓缓翻开了,这份报纸的材质并不好,经过岁月的洗礼整版报纸已经全黄了,纸上的墨字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
这黑字反而在昏黄的背景下诡异的黑亮黑亮的,诡异的方法有灵魂在字里行间呐喊、咆哮。
这种感觉让苏问心的眼睛像是被针扎一般的疼痛,还没开始,苏问心的额头就开始细密的冒汗。
“2001年6月28日,江城大学在这一天结束了最后一场考试,当学生们都忙着收拾行李,带着满心欢喜的心情准备回家时,准备开始下一学期的实习做好与美丽的宁大校园时,一场无情大火让十六个人生还没有在正式开始的孩子永远都回不了家了。”
“这起新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恶劣的室友故意纵火杀人案警方还没有对此有公开回应,据本报了解的情况犯罪嫌疑人为宁城大学大三学生林问心,当天下午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散伙饭......”
“·······”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笑容吧,愿这十六位同学在天堂中得到安息。”
附名单(按照宿舍床位):
“a1龙潜、a2黄飞、a3沙万里、a4云天歌、a5夜子君,b1季墨白、b2陆北、b3历南雁、b5曹无忧、b6钱学明,c1王路、c2郝知、c3凌天、c4聂心仁、c5夏冰、c6步泰。”
这张报纸是爷爷生前剪下来放在他的笔记本中的,爷爷生前时常抚摸着他。
苏问心也知道它的存在,也知道从受害者入手也许能有个新角度打开案情。
但在心底里他自己以没有权限看档案为借口对这份记录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一直都拖着,不知不觉的就整整拖了十二年
喜欢心罪谜城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