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临海郡的路上饥民遍野,饿殍满路,男无缊袍,女无完裙,饥民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令人唏嘘不已。
颜黎一行人早起晚眠,披星戴月奔赴临海郡。她们每过一村都派发粮食与防寒之物,亲自煮粥,亲赠伤寒之药,忙得席不瑕暖、人仰马翻。不少饥民担心离了颜黎便要饿死街头,于是一路跟随着车队求粮求食。
死水怕勺舀,单一的赠粮赠物只能解饥民几日之愁,若是他们离去,照样挨饿受冻一如过去。人心不稳,颜黎深知如此救灾不是长久之计。
“灾民食不饱,不知是否有一劳永逸的法子。”颜黎自言自语道。车后的饥民越聚越多人满为患,令她愁眉不展。她们此次所带的食物有限,还需将绝大多数粮食交于临海郡郡守。每日供养如此多的灾民,她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临海郡内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唯富人膏粱锦绣、佛寺香火旺盛、匪贼丰衣足食。阿黎若真想为灾民解忧,不如从这三处细想细想。”陆十郎懒懒地睁开凤目,悠闲地说道。
“白石,这附近可有大佛寺?”颜黎撩起车帘,唤来白石。
“有一个紫云寺。”
“十郎,我要去紫云寺,你可要随行?”
“既然此行与小娘同行,怎会此时不与你随行。”
“好。那一同去紫云寺。”
车后饥民紧跟不舍,车队速度不得不放缓。一个时辰后,一群人才到达紫云寺。紫云寺住持大师道献听闻吴郡顾氏十郎与侍读女官前来,连忙赶到寺门迎接。颜黎跟着道献在寺内步行闲逛,陆十郎则在旁坐轿随行。
“大师寺内有好些空地,闲在那可是浪费了土地。”
“施主有所不知,那些地原本是想建几个个大殿与厢房,种些苗木,但因建房费用昂贵便搁置了。”
“此时正是大师建房的好时机。若大师此时再不建房,日后怕是要后悔莫及了。”
“施主此话怎讲?”
“此时建房工匠费最为便宜,有些匠人管饭即可,可为大师节省至少大半费用。”
“如今外界动荡不安,我寺却大兴土木,怕是与人口舌。”
“大师慈悲为怀收纳饥民,解决饥民生计,可是功德无量得很,何人敢置喙。”
寒灾之际,作物冻死、土地冰冻无法种植,大量以耕种为生的饥民闲赋在家忍受饥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番救灾让饥民安居有事做,自力更生才是稳妥之举。
“几日后,临海郡守便会颁令鼓励寺庙兴土木建房。”轿内的陆十郎补充道。
“建房的寺庙数不胜数,到时大师再想招匠人,恐怕这工匠费就是要水涨船高了,大师的建房又要搁置了。”
“一时半会寻些工匠恐怕不易。”
“此事简单。”颜黎微微一笑,对着道献信誓旦旦道,“只要大师肯接,我便给大师寻来足够的匠人。”
“人多才能建得快。招得人多,省得越多。”陆十郎在一旁提醒道。
“那就有劳施主了,为我寻匠人五十。”
“大师既要建大殿,又要建厢房,五十匠人怕是不够,至少得八十人。”
“区区八十匠人而已。大师慈悲,定是会收下的。”陆十郎慢悠悠道。
“寺小怕是不容下这八十人。”
“大师的大雄宝殿大得很,足够八十匠人住。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佛祖定是不会怪罪的。”陆十郎撩开右侧轿帘,随手一指大雄宝殿。
“容老衲思虑思虑。”
“此等行善积德之事何需思虑,人我都带来了。周九将人带过来。”
“是郎君。”周九匆匆离去,集结饥民前来。
一刻钟后,颜黎车后跟着的一百余名饥民全部出现在道献眼前。如此众多的饥民,令道献面露难色。这二人一唱一和,摸准了他想建房的心思,结好了圈套给他钻。
陆十郎下轿,对着一群饥民,大声说道:“紫云寺住持道献大师慈悲为怀,今日收下你们做匠人为佛祖建房。管饭管住,多劳多得。为佛祖建房功德无量,愿意的就留在此处。”
“愿意愿意。”过半的饥民点头道。
“可是我先前未做过匠人,不会做。”有几位饥民抬头大声说道。
“我等收到临海郡守令,要两日后赶到郡守府。一路马不停蹄,若谁跑得过马车,尽管跟着来。”陆十郎特地在最后一句提高了音量,意在提醒饥民们识相地留在紫云寺。
“我们此次携带的粮食有限,过不了几日各位跟着我们也是要挨饿。自食其力养家糊口才是正道。”颜黎解释道。
“谢谢女官大人给我们指明生路。”
车后一百余名饥民全部被安置在紫云寺之后,颜黎的车队自然而然地加快了速度,三日内便赶到了临海郡守府。
临海郡郡守吴联散尽家财救济灾民,然而僧多粥少无济于事。他先前分别动员士族子弟与富有庶族子弟捐资捐物,众人皆先行敷衍了事,继而避而不见,最后不了了之。现如今临海郡内饥民日益增多,盗匪横行,境况堪忧。此时颜黎及时送达救济物资,正好解了郡守吴联的燃眉之急。
吴联乃开明之人,对颜黎佛寺安置灾民一事心服首肯。于是他亲自在城门口将颜黎迎进了郡守府,与她不眠不休彻夜商议饥民安置一事。
第二日,临海郡郡守吴联当即颁布多条鼓励发展手工业的郡守令,并鼓励饥民去寺庙、去工坊劳务,以工换食。
喜欢归歌行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