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實甫《西廂記》不標淨、旦、丑之名,曰“紅”,曰“鶯”,曰“本”,曰“惠”,曰“生”,曰“杜”,曰“飛”,然則曰“生”,謂“張生”,非優人腳色之名為“生”也。《琵琶記》則生旦為類矣。乃《西廂》第一折:“末上云:自家是狀元坊店小二哥。”以下但標“小二”。“末上”二字,自亂其例。
《碧雞漫志》云:“《伊州》見於世者凡七商曲:大石調、高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歇指調、林鍾商、越調。《六么》行於世者四:曰黃鍾羽,即般涉調;曰夾鍾羽,即中呂調;曰林鍾羽,即高平調;曰夷則羽,即仙呂調。元微之《法曲詩》云:‘明皇度曲多新態,宛轉浸淫易沈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號天樂。”樂天亦云:‘法曲法曲歌“霓裳”。’按明皇改《婆羅門》為《霓裳羽衣》,屬黃鍾商,即今之越調。宮伎佩七寶瓔珞舞此曲,曲終珠翠可掃。歐陽永叔云:‘人間有《瀛府》、《獻仙音》二曲。《瀛府》屬黃鍾宮。’《鐵圍山叢談》云:‘唐開元時有若《望瀛法曲》者傳於今,實黃鍾之宮。’《嘉祐雜志》云:‘同州樂工翻河﹡中黃幡綽〈霓裳譜〉,鈞容樂工程士守別依法曲造成。教坊伶人花日新見之,題其後云:“法曲雖精,莫近《望瀛》。”’”觀此,則《武林舊事》、《輟耕錄》所謂《六么》、《瀛府》、《法曲》、《伊州》之類,皆以音調分別之,如今之“崑腔”、“弋腔”及“安慶”、“湖廣”、“秦腔”、“京腔”等也。《六么》中有所謂《孤奪旦六么》,《法曲》中有《孤和法曲》,則優伶、色目,各腔皆有也。
《輟耕錄》有“邦老家門”,邦老,疑即“鮑老”之譌聲。相傳有詩云:“鮑老當年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若教鮑老當筵舞,舞更郎當袖轉長。”一曰《腳言腳語》,一曰《則是便是賊》。“孤下家門”,一曰《朕聞上古》,一曰《刀包待制》,一曰《絹兒來》。“撅倈家門”,一曰《受胎成氣》。“都子家門”,一曰《後人收》,一曰《桃李子》,一曰《上一上》。
《教坊記》曲名有《綠腰》、《涼州》、《薄媚》、《伊州》、《甘州》。《綠腰》,即“六么”也,唐、宋、元相承,尚可尋究。
《知新錄》云:“合生,即院本、雜劇也。《唐書?武平一傳》云:‘中宗宴殿上,胡人襪子、何懿唱合生,而歌言淺穢。平一上書曰:“比來妖伎、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賢,歌詠舞踏,號曰‘合生’。始自王公,稍及閭巷。”’按此,則知唐明皇梨園之戲,又本於此。”又《懷鉛錄》云:“古梨園傅粉墨者,謂之‘參軍’,亦謂之‘靘’。靘,《廣韻》云:‘妝飾也。’今傅粉墨謂之‘淨’,蓋‘靘’之偽也。扮婦人者謂之‘狚’,又與‘獺’通。《莊子》云:‘猨,猏狚﹡
以為雌〔八〕。束廣微云:‘猨以獺為婦。’蓋喻婦人意,遂省作‘旦’也。蒼鶻謂之‘末’者,《周禮》:‘四夷之樂有《韎》。’《東都賦》云:‘《僸》、《佅》、《兜離》,罔不畢集’。蓋優人作外國裝束者也。一曰‘末泥’,蓋倡家隱語,如‘爆炭’、‘崖公’之類,省作‘末’。又云:‘末泥色主張,引戲分付,副末色打諢’。又《都城紀勝》:‘雜扮,或名“雜旺”,又名“鈕元子”,又名“拔和”,乃雜劇之散段,多是借裝為山東、河北村人以資笑,今之“打和鼓”、“撚梢子”、“散耍”,皆是也。’今之丑腳,蓋‘鈕元子’之省文。《古杭夢遊錄》作‘雜班’、‘扭元子’、‘拔和’。又云:“演戲而以班名,自宋雲韶班起。考宋教坊外,又有鈞容直、雲韶班二樂。宋太祖平嶺表,得劉氏閹官聰慧者八十人,使學於教坊,初賜名簫韶部,後改名雲韶班。鈞容直,軍樂也,在軍中善樂者,初名引龍直,以備行幸騎導,淳化中改為鈞容直。後世總稱為班也。”
《聞見近錄》
喜欢剧说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