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李文凯老师给他的那年弟子们讲述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大致情况:
我国古代读书人的主要出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做官。明朝清朝的科举考试,它一共可以分为sān_jí: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科举考试的第一级是全省性选拔性质的考试,叫做“院试”。
院试之前还有县试和府试,这两级考试考合格的叫“童生”。“童生”才取得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资格。
“童生”通过几年的读书学习,再去参加全省举行的考试(院试)考合格的就叫“进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了秀才”。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哪怕你七老八十,头发胡子都白了,都还是老“童生”。
科举考试正式选拔官员的第二级叫做“乡试”,这是由各省举行的三年一次的正式的科举考试,一般在秋天进行,所以也叫“秋闱”。
“乡试”是具备秀才资格的读书人才能参加的全省统一考试,它由朝廷派的主考官主持进行考试,一般要考三场,每场要考三天,一共要考九天。
从考试开始就把参加考试的考生锁在一个三四尺见方的小屋子里,九天后考完方可放出来。考中了的就叫“举人”,第一名就叫“解元”。
一个省能考上的就一百来人。这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考上举人就可以做知县一类的官,吃皇粮,拿国家的俸禄,几年以后还可以升迁知府。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说,哪怕你是一个十分清廉的知府,三年的俸禄也有十万两白花花的银两。
范进的岳父胡屠户每天杀一条猪,卖了肉才能赚一钱银子,一年下来三百六十天不间断,也不过赚三十几两银子。在这一年才赚三十几两银子的胡屠夫眼里,看到的清知府的收入那简直就是一座金山银山那样的天文数字!
在范进中举之前,胡屠夫这个岳父对作为女婿的范进是张嘴就骂抬手就打,就是因为尽管范进中了秀才,但秀才不是官,还没有收入,家里还是穷得叮当响。
你看范进中举那天,老母亲饿得眼睛都昏花了,家里还没有早饭米。范进只好独自抱着家中那只老母鸡插了草标在那个集市上徘徊着等人来买。只有在买了那只母鸡之后家里才有钱买早饭米。你就可以看出考中举人对于范进这么一个读书几十年的人是一个什么概念?
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政治地位又反过来决定经济地位!这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怪圈。
范进中举之后他的岳父之所以会赶来巴结讨好他,范进之所以喜极而狂,正是因为他终于通过科举考试从‘人下人’变成了‘人上人’,吃上了皇粮,拿到了国家发给的丰厚俸禄,终于完成了他一辈子苦读经书梦寐以求的由平民通向升官发财道路梦想的一个大跨越!
科举选拔人才的第sān_jí考试叫“会试”和“殿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性的考试。一般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因此也叫“春闱”。
这是全国性的考上了参加的全国性的最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合格的叫“贡士”(俗称“贡生”),考中第一名的叫“会元”。
贡士还要参加复试,按成绩分出一二三等,再由皇帝按等级授以高官,而朝廷也据此发给丰厚的俸禄。
殿试是由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在金銮殿亲自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参加者是那些特别优秀的考生,考上的都叫“进士,”分为三等:
第一等,“赐进士及第”,也叫一甲进士。取考试成绩的前三名,第一名城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如果有人在“乡试”中考中“解元”,在“会试”中中了“会元”,又在“殿试”里中了“状元”,就叫做“连中三元”。
“状元”“榜眼”“探花”都是皇帝器重的股弘之臣,是皇帝委以重任授以重权的定国安邦的栋梁之才。
第二等,是为“赐进士出身”,又叫二甲进士,也只取若干名;
第三等,叫做“赐同进士出身”,就叫三甲进士,也只取若干名。
这些人也都是要在朝廷做高官和受到皇帝器重的国家栋梁。即使有人不在朝廷中做官,也拿着国家丰厚的俸禄,承担着帮助皇帝考察风土人情和考查地方官员履职情况并把情况及时上书给皇帝的职责。
喜欢跋涉人生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