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朱老爷都会坐在流经自家门前的小河边抽旱烟。自从四年前朝廷宣布取消科举制以来,朱老爷的烟瘾越来越大了。
朱老爷所住的村庄名叫祖树店,属清扬州府安化县。祖树店村因有一棵五百年树龄银杏树而得名,相传这棵银杏树是明初时朱氏的祖先移居此村时亲手所植,至今已有五人合抱粗。可是朱氏先人植树时只独栽了一棵苗,银杏是雌雄异株,这棵雄树独立其间,周围并没有其他雌树,所以历经五百年风雨,伟岸挺拔的巨树空有一身的精华却不能给其他雌树授粉,开花结果惠及子孙。
祖树店村边的小河叫通径河,向南蜿蜒曲折四五里就注入长江。朱老爷家在村里属殷实人家。年轻时的朱老爷读过几年书,曾有志于科举功名,无奈家道突然中落,不得以投笔从商。经过几十年经营,算是中兴了家业,中年倾所有商资置买了二十亩水田,眼下过上了小康日子。本想供几个儿子读书博取功名,怎奈时运不济。先是长子青年夭亡,只留下一子。次子、三子不是读书的料。本想让长孙继承长子未了遗愿,偏偏就在长孙朱其赭入私塾的那年,朝廷改玄更张,倡导新法废除了科举制。自己年轻时未竟之事,看来儿孙们也难以实现了。
这一年是宣统三年,旧历辛亥年。村里戚家老三在长江八吁渡口大洋船上作摆渡工,时常会带回一些外面的消息。这几年总是有一些造反的事发生,主谋都是那些前几年朝廷花费银子送出洋留学的学生。
“忤逆东西”
朱老爷总是这么骂着,“朝廷花费银子是让你们学了回来造反的吗”。其实更让他愤愤不平的是,出洋留学取代了科举,断了朱氏子孙的仕进之路。
朱老爷对洋人是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幼年时洋人带来了鸦片,村里有人就吸得倾家荡产。年轻时的太平军听说也是以洋教起的兵。朝廷被洋人打怕了,庚子年的赔款要三十九年才能还清。废科举十有八九是洋人的主意。这一件件事情都是洋人在捣乱,可是以朝廷的天威尚且怕洋人,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前几年堂客(老婆)养蚕结出的茧卖给收茧的客商,人家一看是土种茧每担就压低了二十个钱,并且还不愿要。要收洋种茧。据说这洋种茧还是从中国引进过去的,到洋人那里经人家的水土一炮制,茧就变得又大又亮,出丝也韧。这洋人的水土比中华的好,堂客这几年也不得不养起了洋种茧。二子两年前到上海学徒,进的那家纱厂也是用的洋人的机器,织出的布又薄又细还便宜。这洋人确实比我中华有过人之处。二子本来是要送到扬州府朱老爷昔日同窗胡邦盛家开的米铺去当学徒的。胡家是徽商,早几代就在扬州做盐业生意,家道殷富。光绪年间朝廷收回盐引,家道就此中落。据说前几年从天津开始修筑铁路,扬州府居运河通衢的作用开始下降,市面开始萧条,米铺的生意每况愈下,只好打消了此念头。
长孙其赭吃罢了晚饭,正和几个同龄小伙伴嬉戏打闹,童趣的声音传来打断了朱老爷的思绪。他斜了一眼懵懂的长孙,内心不禁苦笑。若不是朝廷废除了科举,他可不会这样放纵这小家伙贪玩。每晚必须挑灯夜读,他这做祖父的必手握戒尺在旁监督,背书不顺定会毫不留情重重责打。现如今其赭还在读私塾,只不过认识几个字而已,考取功名不是目标了。
不读书作官,朱家的子孙们做什么?茧没人家洋人的种好,布没人家的机器织出的结实。经商的出路灰暗。让三个儿子守着二十亩水田吗?三家一分,几亩地就只够维持温饱了。朱老爷实在看不到几个儿孙的出路,不禁长长出了一口气:“洋人们,作孽啊”
一阵晚风吹拂过来,这是从长江江面吹过来的风,湿润而温和,朱老爷郁闷的心情略微畅快了一些,他又一次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后,站起身回屋睡觉去了。
朱老爷回到屋里时,其赭正匆匆地回来取洋马灯,他要和几个小伙伴到河里芦苇丛中去摸螃蟹。其赭是辛丑年生的今年十一了,在以往私塾年代,这已到了开窍的年龄了。先生在此时不仅让他背书,还给他讲四书、五经中的意思了。孔孟之道的思想此时已有些灌入他的头脑了。可是先生教他们时已觉百无了赖,竟忘了给他们开窍,到提前给他们开了珠算课,把他们当帐房先生来培养了。祖父盯得也不紧所以乐得他有玩耍的空闲。
父亲是在他未满周岁时去世的。是因为打摆子。戚家三叔说,有一种洋药叫奎宁,治这种病特有用,可是乡下买不到,要不然他爸年纪青青也不会死那么早。母亲是在他三岁时改嫁走的,本来是要带他一起走的,怎奈爷爷奶奶不同意。
私塾设在邻村,先生老愦昏庸加之还没有从取消科举的打击中清醒过来,所以管得不严,其赭时常从学堂中偷跑出来玩。邻村离长江只有二里路,所以他时常来到江边看过往的船只。此时的长江水道已经常常能看到拖着大黑烟囱的大洋轮,有一次竟然让他看到了一艘洋兵舰,那兵舰上挂着米字旗,站着洋水兵,昂起的炮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高鸣着汽笛疾驶而过。戚家三叔说,那兵舰上的大炮一炮就能将祖树店村轰平。其赭敬畏地看着兵舰扬长远去,那拖着的长长的黑烟也时常在他脑子里萦绕。
家里他最喜欢的东西就是洋马灯,这东西是比菜油灯亮多了。有铜的底
喜欢中国克虏伯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