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经过重重磨难,重耳果然做了晋国的国君--著名的晋文公。五年以后,晋、宋、齐、秦四国带领军队进驻城濮,和楚军相对峙。晋文公对楚军很忧虑,也担心不知道如何应对那时候楚国给的恩惠。栾贞子说:“汉水北面那些姬姓的诸侯国全被楚国吞并了。如果想着这些小恩小惠,会忘记奇耻大辱的,还是好好得和楚国干一仗吧。”
虽然楚国领兵的是丞相子玉,不是楚成王本人,晋文公还是根据当初的承诺退兵三舍,就是九十里。子玉以为晋文公是害怕所以退却,就步步紧逼,追了九十里。晋文公看楚国还不退兵,就双方约定大战一场。第二天,晋军先是击溃了楚军盟友陈、蔡的军队所组成的右军;然后以诈败诱使楚国的左军深入,击败了楚国的左军,就这样大败楚军。晋文公在大败楚军以后名声大振,成了继齐桓公以后的春秋又一个真正的霸主。
在这个故事里,晋文公把诚信作为一种武器,它既坚定了自己的盟友,鼓励了自己的士气,又起到了麻痹敌人的作用,所以看似吃亏的诚信实际上是不会吃亏的。
三.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这个故事就出于《资治通鉴》)
还是之前说过的那个选国相的魏文侯。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文侯正好在和群臣喝酒,正在兴致高的时候,这时候突然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来他和山林管理员(虞人)约好今天要打猎,于是他让手下准备好车架,要出门。左右都和吃惊说:“我们都喝得很嗨,外面又下那么大的雨,老大您这是要去哪里啊?”魏文侯说:“我和管理员约好了今天打猎,虽然下雨了不能,但是我不能只管自己大酒大肉吃得开心,就不和别人说啊。”于是魏文侯就停了酒宴,亲自到山林管理员那里告诉他狩猎停止的事情。后来这个故事传开了,魏文侯就成了诚信的典范,魏国也成了战国初期三晋(韩、赵、魏)中最强大的国家。
我们现在看来魏文侯仿佛有点多此一举,他派个跑腿的跑一次不就好了啊。不行的话,他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发个米聊、留个语音、实在不行微博发个私信去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要大老远得冒雨自个儿跑一次啊?不过我们回头想想,我们每次迟到或者因为特殊的原因不能赴约,是不是都能及时和对方告知一下呢,这个已经不是诚信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基本需要做到的礼节了。
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在很多时候,如果是下属赴领导的约,如果迟到或者不能赴约的话,我相信是能够做到的及时电话或者短信道歉的。但是我们要考虑对于像魏文侯这样的领导,我相信他不告知也不会有人会说什么,那个虞人看到下雨了自然也知道老大不会来打猎;可是这个时候如果一个领导可以很认真去为这一件小事去解释的话,我们一定会觉得这个领导很可爱、很可亲,也会觉得他很靠谱,不是吗?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告诉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领导们,诚信不仅仅是表明自己的品德,有时候也是个人魅力的表现。
四.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这个故事连我们中学的课本都有)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为了让秦国的百姓们相信他制定的法令,在法令颁布之前,就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大木头,下令说有能搬到北门的就赏十金。没有人相信他,于是他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估计相当于现在50万到100万人民币)。这时候有个二愣子想,搬根木头可以赚一套房子,搬就搬,有奖赏最好,就算没有赏金也没什么损失,于是就把木头搬到北门,然后拿到了五十金的奖赏。这以后商鞅才公布了他的法令,于是就开始了著名的商鞅变法,一举使秦国变成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这个故事是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我觉得最无聊的故事,所以就快速地很鸡肋的介绍一下。
商鞅做这件事实际上纯粹是为了他的严刑峻法做广告,目的非常的不单纯。我们回头看看之前几位关于诚信故事发生的背景:齐桓公发生在管仲给他变法的时期,管仲被认为是法家和兵权谋家的先驱,齐桓公本人并没有考虑遵守这个承诺,而管仲知道他的变革维新的核心就是要让百姓遵守法令,让诸侯听从齐国的调度,所以即使是有损失,他还是要求齐桓公遵守被胁迫的诚信。晋文公在退避三舍的时候他是准备好诱敌深入,并且麻痹敌人,他和楚国的这一仗是早就准备好要打的,所以这也是个兵家权谋的手段。魏文侯不弃虞人之约,是这几个故事中比较可爱的,比较有现实意义的,而那个时候魏文侯正在任用法家的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法令的信守也是重要的内容。商鞅就更不用说了,他是法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这几个故事中都有些法家和权谋家的影子。
法家提倡的
喜欢<资治通鉴>那些道儿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