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由于一直得不到册封为侯,就找私下到当时一个星象家叫王朔来咨询,现在我们称他们为风水师。李广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每次战役我都参加了。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分了房子的有好几打,他们中很多人才能还不如中级军官,和我大名鼎鼎的飞将军差远了。但是我却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长得比别人难看得不到封侯?还是我的本命就该如此呢?”
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有没有什么值得悔恨的事情?”
李广说:“我在当陇西太守的时候,一次羌人反叛,我忽悠他们投降,投降了有八百多人,我骗他们然后在同一天时间内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这都是我最悔恨的事情。”
王朔说:“天下最大的祸害就是杀死投降的人,这也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中国历来对于杀降这种事情都是非常忌讳的,认为杀降甚至比屠城还要不义。既然李广是私下里和王朔碰头,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很难理解,要知道当时对于臣子私会望气师是要杀头的。无论如何司马迁原原本本的记录了李广和王朔的对话,他也是通过王朔的口来批评李广杀降的做法(“祸莫大于杀已降。”),我想这件事也是李广人生的一大污点。
【李广之死】
两年以后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从俘虏那里获知了匈奴单于的驻地,于是汉武帝下令大举进攻匈奴。李广也请求出征,一开始汉武帝觉得李广老了,(当时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没有同意,后来李广再三上表请战,汉武帝就封他为前将军。但是汉武帝背地里又跟卫青说,李广年纪大了,命又不好,(这里司马迁用了“数奇”二字),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都特别迷信,他说李广的命特别背,不要让他和单于对敌,不然恐怕抓不住单于。于是卫青吧李广调到右路和赵食基一条路,自己带领另一个败军之将公孙敖(就是之前和李广一起打败仗被贬的那位)一起去追击单于。这时候李广几乎是泪中带血的请求卫青让他做先锋,《史记李将军列传》这里写的特别感人,李广说:“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意思是,我李广从参军以来一直和匈奴人打仗,今天才有机会和匈奴单于面对面交锋,我愿意打头阵,拼死战单于。李广是报了必死的信念,准备战死疆场也要一正自己的名声,可是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他们这些少壮派,看不惯李广这种三朝的老将,于是卫青坚持自己的命令让李广到右路去。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广是一个坚持己见,和执着的人,他希望通过战争改变汉武帝对他的看法,可是汉武帝和卫青就是不待见他,没办法李广只能愤愤的退到右路和右将军一起从东边出发。可是东边的大军在水草缺乏的地方行军,无法快速进军,而他们的军队又没有向导经常迷失道路,结果落在了大军后面。卫青和单于交战,被单于逃脱了,也没有什么功劳;霍去病那里到又是风生水起的抓了匈奴连王爷带部队的一堆俘虏。所以卫青退回来找到李广和赵食基的时候估计也没什么好脸色,就派长史责问李广的参谋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
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参谋团也没有罪,是我迷失了道路我一个人去对质。”到了大将军的幕府,李广仰天长叹对自己的部下说:“我李广从少年起和匈奴人大小打了七十多仗,如今有幸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和匈奴单于作战,可是大将军把我调去绕远路,偏偏我又迷失了道路,这难道不是天在折磨我吗?我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我毕竟不能再接受那些刀笔小吏的审判了。”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所有的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无论是否认识,无论年纪老幼都为李广落泪。
【李广之析】
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李广虽然有名,但是他的军功在中国历史名将里面还是排不上号的,我为什么要这么费那么大的劲,把李广的生平要写一遍?究竟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
我想说的是,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看到的历史人物都是经过成千上百年的艺术加工所流传的,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的形象,所以文学形象和历史里的真实形象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如果我们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历史人物就会太简单,太片面。就像我们所有人都无法理解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岳飞可是千古第一的忠臣啊。可是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实中去的话,情况就会复杂很多,岳飞虽然是个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忠臣良将,可是他就是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动不动就甩摊子威胁领导,给领导脸色看,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领导能接受这样的刺头。
我们事后诸葛亮会说,如果我是曹操的话在临终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把司马懿除掉,不给子孙留下这个难题,这样也就不会有将来司马氏篡夺曹魏的天下了;可是话说回来,如果司马懿没有成为奸雄就被曹操杀了,那悲剧的忠臣名单中又多了一个司马懿了。
我这里选取了李广是因为我们的史书很少那么全面的介绍一个人
喜欢<资治通鉴>那些道儿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