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一个活生生的飞将军李广(下)
【汉武帝时期—喜忧掺半】
几年以后,汉景帝挂了,中国历史上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之一汉武帝登基了。
汉武帝是个的典型的鹰派,他一改文景时期对外低调温和鸽派的做法,采取了强硬的对外政策。那些带兵打仗的武将们在汉武帝时期是幸运的,他们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的。果然李广因为战功卓著被推荐做了未央宫的卫尉,汉武帝还指派另一个边关将领程不识为长乐宫的卫尉。那时候皇帝是居住在未央宫的,所以李广的职务更重要,他相当于被任命为中央武装部队司令。从这个任命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是非常器重和信任李广的。这个程不识实际上也是个不错的将领,但是他能够名垂青史更多是因为他是被用来和李广作比较不同的带兵理念的。这里我还是要原原本本的还原史记的原意,来比较这两个人,因为下一篇我们就要好好讨论关于这两个人的管理理念了。
领军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他选择靠近水草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时候人人自便,晚上也不打更守卫。管理上简化各种文书档案,防备上就是远远的布置了哨兵,当然也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程不识就完全相反了,他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军营驻扎阵型要求非常严格,夜里打更,军中的公文,绩效考核档案每天都要加班处理到天亮。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
程不识说:“李广的治军非常简便随意,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进犯,他就无法阻挡。不过李广的士兵平时安逸快乐,李广对士兵也非常好,士兵们都甘愿为他拼死命。而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繁忙,天天加班加点,但是敌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时候汉朝的边境上李广和程不识都是名将,不过匈奴人还是更加怕飞将军李广谋略过人,士兵也乐意跟随李广,不喜欢跟着程不识。下一章我们将重点讨论李广和程不识的管理特点,这里先放一下。
汉武帝登基以后一改文景时期对匈奴的守势,准备主动出击匈奴。第一次是汉军在马邑埋伏,准备诱使匈奴的单于进入马邑以后,给予伏击。后来事情败露被匈奴的单于逃脱了,这次战役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和他的领导护军将军韩安国都无功而返。
四年以后,李广再次被任命为将军,跟着汉武帝的大统领--小舅子卫青一起四路出击匈奴。卫青出上谷,公孙敖出代,公孙贺出云中,李广出雁门,这四路军都带领了一万多骑兵。如果算上后勤的兵力,可以说这次汉武帝是投入了大本钱,也是汉朝自汉高祖刘邦被匈奴人打败以后,第一次对匈奴发动正面的多方向的进攻战。结果是卫青达到了匈奴的圣地--龙城,杀了匈奴七百人;公孙贺连个匈奴的影子也没有看到,相当于到山西北面公费旅游了一圈;公孙敖被匈奴大败,损失了七千骑,相当于损失了百分之七十的部队。飞将军李广更惨,他遇到了匈奴的主力,被匈奴打败,而且匈奴的单于非常欣赏李广,要求不能伤了李广,所以李广被活捉了。
这里我们是不是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的长坂坡,曹操要活着赵云,不让部队放箭,所以被赵云杀了个七进七出,后来还带了个小孩子出来,跑了。《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这样描写是因为,他自己也不相信有人可以在八十三万大军中来回溜达那么多圈,还没事情,居然还能救了个小孩出来。要知道八十三万大军每人放个屁都能把我们的子龙将军给熏死,牛皮吹的太大了,忽悠过头了,绕不回来了,所以想了个主意就说曹操爱惜人才,下令不许放冷箭。这样生动的描写又刻画了曹操对人才的爱惜,又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浑身都是胆的常山赵子龙的形象,让人读起来是热血喷张,拍案称绝。
但是历史是真实的、是残酷的,我们的飞将军虽然手下比赵子龙还多万把骑兵,但是被匈奴人打了个全军覆没,李广也被活捉了。接下去又发生了很戏剧性的画面,我们很少在正史中读到那么生动武侠的场面,可是这里却真的发生了。这时候李广因为受伤生病(估计有装的成分),而匈奴人又根据单于的命令要活的李广,于是匈奴人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子编制的网兜里躺着,待遇还算不错,也没有把他给五花大绑。走了十来里,李广假装死去,估计他死了匈奴人也蛮紧张的,怕不知道怎么跟老大交代,正乱成一团糟的时候,李广斜眼看见有个匈奴小伙子骑了匹好马(“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李广突然腾身而起,一个纵云梯跳到了那个少年的马上,又来一个亢龙有悔顺势把那个少年打下了马,抢了他的弓箭,然后向南飞奔而逃。
匈奴出动了几百名骑兵来追赶他,但是李将军的弓马骑射是天下无双的,他一边逃,一边用抢来了弓箭射杀追来的骑兵。就这么逃出了几十里路遇到了自己的残部,估计也少于几百人了,不然应该还可以和追兵打一打,至少带点战功回来。李广只能带领他的残部逃入关塞,逃到汉朝的境内。
公孙敖和李广由于吃了败仗,被送回京城接受审判,由于两个人吃的亏太大,损失了大量的部队,尤其是李广居然还被敌人俘虏了,按照法律应该斩首。但是根据汉朝当时的法律,死囚可以花钱赎罪,于是两个人出钱赎罪,做了平民。这是李广一生最惨的战役,中
喜欢<资治通鉴>那些道儿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