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我为什么要写《lt;资治通鉴gt;那些道儿》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
第一,是因为无聊没事干,夏天晚上起来喂蚊子玩。
第二,《资治通鉴》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长篇编年体史书,是北宋年间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这本书主要是给统治者,也就是帝王看的教材,让他们从全书所涉及从战国到残唐五代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中去找寻管理和治理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全书的核心是讲国家的兴衰、治乱,权力政治,管理和用人识人的艺术,而这些经验和是1300多年的历史中无数的人用无数的成功和失败的血泪写就的,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恰恰是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
司马老先生也意识到,虽然他了毕生精力写的这本空前的教材,对于他的老板来说要读完实在是太困难了,而且司马老先生也知道对于大部分的君主是没法和曹操、刘备、孙权相比的,甚至本朝的太祖太宗对于那帮软弱的后辈子孙们而言也是难望其项背太过伟大的,所以他在很多地方写下了他自己的评注,明确告诉执政者应该怎么做。并且会用很谦恭甚至是苦口婆心的口吻写上,臣光曰、臣光言,什么什么的,这些话都是司马光对于历史事件的总结,而这些话又是写给智力能力一般的人看得,所以非常的有针对性,也非常的有可操作性。
中国历史上追求的是明君贤相,实际上除了开国和打江山的君主以外,明君是不可求的,因为君主是世袭的他不是优胜劣汰的,不是被选择的出来的,所以他们的道德、智力和能力水平往往是有限的。遇到明君了那么全国人民烧香磕头感谢老天爷,如果遇到昏君那么只能希望凹凸曼早点把他带走。
对于贤相来说是,我们是一直有制度的支持的。比方说从先秦的贵族公卿大夫方式,到后来百家争鸣游历游说方式;到两汉、魏晋的举孝廉制度;从隋唐开始一直到明清越来越完善的科举制度。这些制度虽然有很多弊病,可是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优胜劣汰的,可以支持有能力的人到更加核心的管理制度中去,可以这么说不管是萧何、诸葛亮、魏征、李林甫、秦桧他们都是有非常能力的人。可是选择什么样的宰相是由君主决定的,所以往往是明君选则贤相,国家繁荣昌盛;昏君选择奸臣,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什么样的领导决定了什么养的团队。当然当中也有特例,就是刘阿斗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是还算好他有个识人的老爸,给他安排了诸葛童鞋,正好诸葛童鞋也是忠心耿耿的,他们的这对组合在中国最早实现了类似君主立宪的内阁首辅制度,也是后世很多人所向往的政治体制。但是这样的政治体制,在以君权为绝对主导的中国历史上是不可复制的。
当然,我们还必须要认清楚的是司马大叔在本质上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的儒学大家的代表之一,所以他的著作和思想基本上是沿袭儒家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整部《资治通鉴》更多的是通过历史的史实来宣扬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其中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这些概念也是全书基本上所要宣扬的思想。
不过我们在当前的社会看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这些思想中对现代人们生活的积极的部分。因为现在的社会别说君为臣纲了,连听老爸话的小孩估计都不容易找了。不信您如果今天去和女朋友或另一半谈什么“夫为妻纲”,在找不到搓衣板的时代,等待您的基本上就是跪键盘、跪cpu或者是其他家庭暴力了。
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更多的是先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开始写起,然后根据事件和人物本身的成功和失败经验,给与自己的分析和总结。所以我在整理这些经验的时候,也把所对应的历史故事一起介绍,这样大家看起来会比较容易懂。我写这个书主要是给对于历史和管理有点兴趣,又不是专家的人来看的。所以内容比较直白,也没有很多的学术部分的讨论。所以如果您是专家,如果您是个狠角色,那么没什么必要去读下去,如果阅读了也不可以鄙视我,如果鄙视我也不可以打击我,如果打击我也不会哭,我还是会写下去,因为这个文章不是给您看的啦。
喜欢<资治通鉴>那些道儿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