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之泽眨眨眼睛,“不辱师门?”
“青出于蓝!”李润野笑一笑,摇摇头说,“算了,不能再夸你了,我看你的样子马上就要上房揭瓦了……你跟同行相处得还不错吧?”
顾之泽忽然就想起一件“大事”来,他换个脸色说:“师父,诺瓦尔说你给他做过一顿饭是真的么?”
“你觉得我像是会做饭的人吗?”李润野笑着反问。
“可他说过你给他炒过一个鸡蛋西红柿。”
“那会儿报道美国风灾,一大群记者困在酒店里,大家每人都做了一个菜,哪儿是给他一个人做的啊。”
顾之泽狠狠地翻个白眼,觉得自己吃的这口无名醋实在太冤枉了,可再想想还是不甘心。
“师父,你都没给我炒过鸡蛋西红柿。”
“想吃么?”
“想!”
“行,等我炒给你吃!”李润野微笑着说,“之泽,我们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我可以给你炒很多的菜。”
顾之泽一下子红了眼睛,他伸手摸摸电脑屏幕,冷冷硬硬的,指尖掠过李润野的唇,一个多月了,他无比怀念这双温热的唇掠过自己身体时的感觉。他一直以为,在卡纳亚里斯他需要克服的困难是“恐惧”和“经验不足”,但现在他明白了,横亘在自己跟前最大的障碍其实是“思念”。
“师父,我想你了。”顾之泽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略微有些哽咽,他挤出一个笑容说,“再有一个月我就可以回去了。”
“我等你。”李润野静静地说。
挂断电话,李润野上网定了回安宁的机票。就算顾之泽再隐瞒,大小新闻里的署名是抹不掉的,“新华社顾之泽采自卡纳亚里斯”一行字出现的频率太高了,想必顾云森一定会看到。李润野不会让顾之泽有任何后顾之忧,他会把一切都处理好,包括安抚一个老人的心。
***
几天后,顾之泽重新回到了一线记者的岗位上,依旧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奔波在一个又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只是现在的他,只要报出“新华社,顾”这个名号总会引来同行的一片惊叹声,总会有人问他是怎么知道霍尼卡普在现场的。
这就是成名的感觉吗?顾之泽问自己,高兴吗,骄傲吗,有成就感吗?
无数次,他一遍遍回味,可让他惊讶的是,他并不骄傲。最初的兴奋感过去后,他只剩下深深的无力感——这样一篇轰动效应的新闻稿,所有人都只记住了“顾之泽”这个名字和“全球独家”这个看似无上光荣的称号,可是没有人去关注当时霍尼卡普到底是怎么回答那个问题的,也没有人去问问照片上的那个男人怎么样了,更没有人会关心那倒毙在滚滚浓烟中的无辜生命。
我到底是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
顾之泽问自己,他看着李润秋兴奋的脸一时之间有点儿恍惚,走到这一步,最初的梦想全都变成了现实:现在的他有足够的勇气跟每一个人说“我的爱人是李润野”,虽然他依然买不起林区的独栋别墅,但是他相信自己可以给李润野一个安定幸福的未来——这是李润野向往的,他喜欢那种踏实的感觉。
然后呢?
顾之泽从红十字救助站采写回来,茫茫然走在空旷的街道上。长时间的戒严和管制,这个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城市已经死气沉沉,街道两边的店铺要么大门紧锁,要么门窗俱损,只留下一个个黑洞洞的洞口。满地的碎石烂砖,满地的纸屑垃圾,空气中满是灰尘的味道。现在是下午四点,正是一天中气温最适宜的时候。如果是在巴黎或者北京,这时街上应该满是行人,大家享受着微暖的晚风,看着夕阳静静地挂在山头。可是这里的街道上只有三三两两的路人在急步快走,再有一个小时空袭警报又该拉响了。
这个城市每天都要拉两三遍空袭警报,十有八|九只是虚惊,但是没有人敢存着侥幸的心理。作为新闻记者,顾之泽已经习惯听到警报响就抓起头盔扣在脑袋上,然后背着相机就往外冲,每个记者都渴望拍到导弹掠过的图景,更有人希望能拍摄到拦截导弹时的画面。可是顾之泽从来不在意这些,每次有空袭警报时,他的眼前总是会浮现出清真寺的那一幕,他会把目光对准街道两侧已经破败不堪的民宅。
尤其是最近……自从清真寺爆炸案以后,锡卡兰族用连续三天的大规模炮击对河对岸的卡库德族进行了打击报复,在摧毁了一些军事目标之余也造成了大量的平民死伤。虽然联合国特使疲于奔命的调解,但是显然不止两族人利用各种手段在对方的聚居区暗杀、破坏,这个城市的宵禁时间已经提前到了下午六点。
顾之泽看看表,加快了脚步,他必须在半个小时内赶回酒店去发稿。就在他转过街道的拐角时,他听到了一声尖锐的哮音,这个声音他听了很多次,那是子弹撕裂空气的声音,几乎是下意识地,他立即趴了下去。
“砰!”枪声响起。
顾之泽在一片灰尘中艰难地抬起头,他看到十几米外,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以一种扭曲的姿态倒下,胸口炸出一团血花,他脸上还带着一点点笑意,似乎一秒钟之前还欣赏着那轮金红色的夕阳。他的手里死死攥着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有几块面包和几瓶矿泉水。那是每天下午红十字定点发放的救济粮,少年的父亲或许已经不在了,他的母亲可能正抱着稚子,照看着卧病在床的老人,担惊受怕却又满怀
喜欢持证上岗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