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任
國初既已削平僭亂,海?為一,於是聖主思與天下涵泳休息,崇儒論道,以享太平之功。時三館之士固已異于常僚,其後簡用益高,故恩禮益異,以至治平、熙寧之間,公卿侍從莫不由此塗出。至元豐改官制,易崇文院為祕書省,自正字以上雖同職事官,然選任之意尚倣祖宗故事云。
祕閣初建,李至以前執政為祕書監,則其選可知矣。時宋泌以直史館兼直祕閣,杜鎬以史館檢討為祕閣校理,端拱元年也。
祕閣既具官屬,淳化初始以和?直集賢院,又以起居舍人直史館呂祐之、左司諫直史館趙昂、金部員外郎直史館安德裕、虞部員外郎直史館句中正竝直昭文館。先是,但有直史館;至是,始命祐之等分直昭文館,備三館之職。
祖宗朝,館職多以試除,亦有自薦而試者。至道三年,金部郎中直昭文館李若拙上書自陳,乃命學士院試制誥三道,因以為兵部郎中史館修撰。時若拙既已為館職矣,又自陳丐遷,蓋與張去華乞與詞臣較其文藝之優劣,而得知制誥者同類,此可謂誤恩,非可以為永訓也。咸平初,有祕書丞監三白渠孫冕上書言事,召賜緋魚,且令知制浩王禹偁試文,除直史館,後為名臣。
真宗咸平二年七月丙午,以兵部侍郎兼祕書監楊徽之、戶部侍郎夏侯嶠竝守本官充翰林侍讀學士,國子祭酒邢昺守本官充翰林侍講學士,翰林侍讀兵部員外郎呂文仲為工部郎中充翰林侍讀學士,按故事,唐開元中置侍讀,其後有翰林侍講學士。五代以來,四方多事,時君右武,不暇嚮學,故此職久廢。太宗崇尚儒術,聽政之暇,觀書為樂,殆至宵分,手不釋卷。由是命文仲為翰林侍讀,寓直禁中,以備顧問,然名秩未崇。帝聰明稽古,奉承先志,首置此職,擇耆儒舊學以充其選,班秩次翰林學士,祿賜如之。設直廬於祕閣,侍讀更直,侍講長上,日給尚食珍膳,夜則迭宿,令監館閣書籍中使劉崇超日具當宿官名於內東門進入,自是多召討對詢訪,或至中夕焉。
咸平中,王曾為進士第一,通判濟州。代還,當試學士院,時寇準作相,素聞其名,特試於政事堂,除著作郎直史館。
乾興元年十一月,以集賢校理王舉正、館閣校勘李淑竝為史館編修官。時修撰李維、宋綬言:“史館修撰舊四員,今祖士衡出外。伏緣先朝《日曆》,自大中祥符元年後未曾撰集,yù_wàng擇館閣二員為編修官。”遂以命之。
明道年間,武寧軍節度使兼侍中夏竦、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程琳薦尚書屯田員外郎張碩、祕書丞蔡抗、太子中舍季仲昌、節度掌書記李師錫等試館職。仁宗以為:館職當用文學之士、名實相稱者居之;時大臣所舉多浮薄之人,蓋欲以立私恩爾,朕甚不取也。於是碩等送審官院與記姓名而已。然士遜之子友直竟為祕閣校勘,與盛度之子申甫皆賜同進士出身。後陳升之為諫官,言:“比來館閣選任益輕,非所以聚天下賢才、長育成就之意也。請約自今在職者之數著為定員,有論薦者,中書籍其名,若有闕,即取其文學行義傑然為眾所推者召試,仍不許大臣緣恩例求試補親屬。”上曰:“自今大臣舉館職,中書籍其名即員闕,選其文行卓然者取旨,召試學士院攷校,毋得假借等第。”自是近臣無復以恩求試職者。至至和元年十月,宰臣劉沆子大常寺太祝瑾令學士院召試館職。先是,沆以監護溫成皇后園陵畢,固辭恩賚,而為其子請之。嘉祐二年,遂除祕閣校勘。
景祐三年四月,宰臣文彥博言:“直史館張瓌十餘年不磨勘,朝廷獎其退靜,嘗特遷兩官。今自兩浙轉運使代還差知潁州,亦未嘗以資序自言。殿中丞王安石進士第四人及第,舊制一任還,進所業求試館職,安石凡數任,並無所陳,朝廷特令召試,而亦辭以家貧親老,且文館之職,士人所欲,而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大理評事韓維嘗預南省高薦,自後五六歲不出仕宦,好古嗜學,安于退靜。並乞特賜甄擢。”詔賜張瓌三品服;召王安石赴闕,俟試畢,別取旨;韓維下學士院與試。然二人者卒不就試。至和二年,始以維為史館檢付。嘉祐元年,瓌同修起居注;四年,安石直集賢院。
慶曆五年,詔翰林學士王堯臣詳定選任館閣官,請自今遇館閣闕人,許帶職大兩省以上舉有文學行實者二人,在外舉一人,更從中書採擇召試,其進士及第三人以上自如舊例。詔凡有臣僚奏舉,並臨時聽旨。
祖宗朝有館閣讀書,或上書自陳,或美妙被選,或宰執子弟。景德初,撫州進士晏殊年十四,特召試詩、賦各一首,乃賜進士出身。後二日,復召試詩、賦、論三題於殿內,移晷而就,上益嘉之,以示輔臣及兩制、館閣攷卷官,擢為祕書省正字,賜袍,就直館陳彭年溫習,以其尚少,慮性或遷染故也。後翰林侍讀學士楊徽之卒,以遺恩官其外孫宋綬為太常寺太祝。綬年十五,召試中書,真宗奇其文,特遷大理評事,聽於祕閣讀書,同校勘天下圖經。大中祥符元年,復試學士院為集賢校理,與父臯同在館閣,每賜書輒得二本,世以為榮。封泰山覃恩,真宗先賜同進士出身,翼日乃轉大理寺丞。真宗得此二人,蓋天下之英也。
先是,有祕書省正字邵煥乞於祕閣讀書,嘗從其請。天聖四年,樞密副使張士遜請其子大理評事友直為校勘,上曰:“館
喜欢麟台故事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