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常的行为只是复杂心理的冰山一角,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了所有类型的人,有好人、有坏人、有会认错的、有死不认错的、有强迫症、有征服欲、有人渣、有购物狂……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帮你召唤出你自己都不认识的你自己。
好人根本不存在
常识未必靠得住
我们《原来酱紫》这个节目有个口号叫:“颠覆常识,寻找共识。”常识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协力合作的根基,非常重要。美国建国时候的思想家托马斯·潘恩,曾写过一本著名的小册子《常识》。香港的梁文道先生也写过一本时评集叫《常识》,分明就是对潘恩的致敬。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颠覆它呢?因为,常识可不见得都是好东西。
常识是什么?有一种定义是这样的:一般人所应具备且能了解的知识。这句话里面最值得推敲的就是这个“应”字。谁规定的啊?有人说:“约定俗成的呗。”没错,就是因为它是约定俗成的,才最危险。不相信的话,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最简单的常识:你是好人吗?
一听到这个问题,我猜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回答:我当然是好人!就算那个公认的卖国贼汪精卫,还有当时追随他的一大批文人、政客,回看他们当时留下的资料、日记,他们自己觉得自己是为中国的前途着想,才跟日本人合作,成立南京伪政府的,他们觉得那是中国的出路所在——所以,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不是好人。
不仅我们自己是好人,我们看整个世界,都要分出好人和坏人。小时候我们看电视,不也总是会问:“妈妈,他是不是好人?”“妈妈,坏人什么时候出来?”善恶忠奸,是中国人看待历史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凡有好,就有坏。刘备好,曹操坏;岳飞好,秦桧坏。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就觉得阴阳失调,大事不好。
但是,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关心的不是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人会变成好人或者坏人。1971年,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名字叫作斯坦福监狱实验。主持这场实验的心理学家,后来也成为大师,就是菲利普·津巴多(bardo),他曾经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还是美国公共电视台心理学节目的主持人。
有次津巴多在演讲中说起,他从小就对一个问题很感兴趣,那就是:好人是怎么变成坏人的?要知道,任何坏人也不可能天生就坏,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津巴多举了一个例子:路西法。路西法是谁呢?他是上帝最喜欢的天使。可是,路西法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撒旦。路西法是怎样从天使变成魔鬼的?这就是津巴多最想要解开的谜题。而斯坦福监狱实验结果,因此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路西法效应。
这个实验太有名了,有名到什么程度?20年它被改编成电影《死亡实验》,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却有两位奥斯卡影帝在里面,分别是演《钢琴家》的大帅哥阿德里安·布劳迪(adrienbrody)和演《末代独裁》的黑人大胖子科力士·韦德加(foreaker)。可以说,这个实验从根本上颠覆了很多人那种忠奸善恶的世界观。而且了解这个实验之后,你就会明白:世界上哪有什么好人哟,只不过是没把你放到那个坏人的位置上。
斯坦福监狱实验
还是先介绍一下这个实验。大体上说,这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报招聘志愿者,要通过海选,保证志愿者没有心理变态,如果有的话,比如本身就是个变态杀人魔之类的,那么这个实验就没有科学性了。所以,最后挑选了24个心理健康的志愿者。他们的任务是分别扮演狱警和囚徒,在实验室里模拟监狱生活。注意,只是模拟。
第二阶段,模拟生活开始了。这个时候,津巴多通过闭路电视,观察所有人的行为举止、心理变化过程。他发现,那些扮演狱警的人起初还有点儿不好意思对扮演囚徒的人下手,但很快就投入角色,开始奴役囚徒。在他们被赋予的权力范围之内,那真叫像脱缰的野狗一样,尽情放纵自己的兽性。比如让囚徒罚站,搜身以羞辱囚徒,等等。如果津巴多等实验工作人员不在现场,他们甚至还超出他们被赋予的权力,滥用权力。人是很容易得意忘形的。
第三阶段,大家也能猜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扮演的囚徒反抗起来了。他们和“狱警”发生冲突,几乎酿成了暴动。这时候,只不过是实验进行到第五天而已——整个实验不得不被紧急停止了。
听起来,你可能还是觉得很奇怪——这些人又不是真的狱警,那些囚徒又不是真的囚犯,怎么就那么入戏呢?说实话,津巴多也没想到实验会变成这样。根据他的原计划,实验要进行两周时间,但从第二天开始就不对劲儿了,很快就发展到失控的局面。第五天的时候,津巴多的女朋友(后来的妻子)来探访津巴多,看到令她震惊的局面,才强烈要求暂停实验的。
津巴多的这位女友也是一位心理学家,她对实验也有独到的观察,其中有个细节特别有趣。有天她来到实验室,正巧碰到准备去更衣值班的一个狱警。美国人嘛,反正性格就是那样,互相吹捧跟不要钱似的,两人很快就聊了起来。在聊天的过程中,津巴多的女友觉得这个狱警亲切有礼貌,是个超级大好人。可是等这个狱警换上警察制服以
喜欢如果这样,会怎样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