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原来是鲍叔叔想做边贸啊。”李郁看向了鲍学锐,“那鲍叔叔你对中苏边贸了解多少啊,以前做过吗?”
“我很了解啊,并且也一直都在做中苏贸易。”鲍学锐不敢怠慢,连忙回答,因为面前的这位是金主啊,“不过都是小打小闹,苏联现在连我们国家都不如,物资极其匮乏,特别是服装奇缺,我们国家的皮夹克、羽绒服和外贸的牛仔服等等这些服装,弄到他们那里一件能卖十倍的价钱,于是我就弄这些东西坐火车到他们那去卖,咱们国家有经满洲里至莫斯科的火车,这趟国际火车每周对开一次,不过不用到莫斯科下车,一进苏联境内就可以下车了,因为在每一站的站台上都挤满了等待抢购的大鼻子,如果你带的东西是他们所需要的,那很快就能卖光了,然后钱自然也就挣到手了,可毕竟是坐火车嘛,携带的东西还要受重量的限制,因此一次也带不了多少东西过去,挣不了很多钱,所以我才会说是小打小闹。”
李郁听完鲍学锐说的这些,立马知道他是什么人了,原来他是个倒爷,而且还是个国际倒爷!
倒爷一词广泛流行于李郁现在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也就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它指的是一类特殊的人群,这类特殊人群中的人在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同时存在国家统配价和市场价的价格双轨制时代,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低价收购再高价出售,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故而被人们戏称为倒爷。
这些倒爷,最初不过是从乡下收来几百颗鸡蛋,小心翼翼地搬回城里去换粮票,或从沿海城市论斤称来电子手表,再装在军帽里在各地兜售什么的,但是后来却慢慢发展到缺什么,什么紧俏就倒什么了。
这跟官倒的出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的倒爷叫私倒,官家的倒爷叫官倒,这个官倒比私倒的神通更为广大,因为每个官倒手里多少都会握有一些权势或是人际关系,可以通过找关系、走后门和批条子搞到任何东西,不过这属于非法牟利,是国家严厉打击的一种犯罪行为。
而一般利用商品价格差别进行倒买倒卖,以此来牟取利益的倒爷,他们的行为则属于是合法捕捉市场商机,因为买卖是商品经济中最常见最基础的行为,这本身并不违法,更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商品流通体制的完善。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流通体制的完善,价格双轨制的消失和商品市场的日益丰富,倒爷却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倒爷这个词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不过那些倒爷们还是值得书写的一群人,因为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才使得铁板一块的流通体制出现了松动,直至坍塌,最后推倒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堤防。
当然了,李郁对倒爷的事迹是不可能了解这么多的,他只是听说过倒爷这个称呼而已,这还源于一句顺口溜,那就是“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倒爷,要是谁没听说过,或者不知道说的是啥,那可真就是孤陋寡闻了。
另外对于国际倒爷,李郁同样也知之甚少,他只知道这个国际倒爷是后来才出现的,因为国内不能倒了,倒爷们就去国外倒了,于是才有了国际倒爷。
顺便说一句,国际倒爷很牛叉的,他们能用西瓜换坦克,罐头换飞机,但他们也不是无所不能,什么都能倒来,比如说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他们最后就没倒腾来。
不过怎么说也要再等几年才会出现这种倒爷,可鲍学锐现在就已经是个国际倒爷了,这多少让李郁感觉到有些惊讶。
“那你回来的时候就两手空空吗,你也可以弄一些苏联的东西到我们国家来卖嘛,这样不是又能赚上一笔?”李郁随口问了一句。
“哇,大侄子,你可真是太有经济头脑了!”鲍学锐服了,对李郁这个小孩子彻底信服了,“我刚才忘了说了,从苏联那边回来的时候,我也会带一些东西,就是一些书、油画、提琴、望远镜和裘皮大衣等比较贵重的东西,然后回国以后再卖给国内的人。”
“那这一趟来回,刨去花销,大概能挣多少钱啊?”
“一千多块钱吧。”
“那也不算少了,这也算是个挣钱的买卖吧,那一开始,你是怎么想到要往苏联倒动东西卖的呢?”
“跟别人学的啊,从前几年开始,边境那边的村庄里就有人干这个了,只不过那时候干的人少,不像现在这么盛行,现在边境那边几乎村村都有人坐火车往苏联跑,然后回来又走,走了又回的。”
“哦,是这么回事儿啊,原来边境那边已经有人在干这个了,看来有经济头脑的人还真不少啊。”李郁恍然大悟。
“有什么经济头脑啊,他们和我一样,也都是跟别人学的,其实最开始往苏联倒动东西卖的人,是我们国家的那些公派留学生,那些留学生每次回国休完假,在回苏联的时候,都会带几件皮夹克什么的,然后卖掉以后一年的饭钱就有了。”鲍学锐知道的还挺多。
“这正说明那些人有经济头脑啊,要是没有经济头脑,他们就不会学那些留学生往苏联倒动东西卖了。”
“也是。”
“那你想找人入股又是怎么个意思啊,是想有了资金之后,雇人大量往苏联弄东西吗?”
喜欢两样人生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