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在昨天已经收到了出门通知的张玉英,一大清早就拎着个小行李包来李郁家了,然后李郁带着她,如约去了火车站,在火车站与鲍学锐汇合之后,他们三个人一起登上了火车,出发去了南边的中苏边贸口岸。
在李郁走后,没过多久,在家休假的李永民和张玉芹也一块儿出门了,他们不是去逛街买东西,也不是想去哪游玩,而是由张志强引领着,去了董向前家。
张志强昨天一回到家里,就按李郁的吩咐,把想和董向前结亲家的事儿跟李永民和张玉芹说了。
李永民和张玉芹知道了以后,对于结亲家这个事儿,原则上也不反对,因为李郁自己都愿意了嘛,不过他们也要先见一下董菲儿,才能最后做决定,所以才让张志强领着他们去了董向前家。
至于李永民和张玉芹到了董向前家,他们跟董向前和鲍素芳这俩口子说了些什么,还有跟董菲儿都聊些什么,这里就不细说了。
********************
早上七点二十上的火车,下午在中途倒了一次车,之后在当天夜里的前半夜,李郁他们一行三人终于抵达了纷河市。纷河这个省辖计划单列市,就是龙江省南部的那个中苏边贸口岸。
不过由于时间的缘故,这时候也做不了什么了,所以他们就在车站附近找了个住的地方,直接休息了。
而后在第二天的上午,李郁才开始了他的考察之旅,他此次考察之旅的向导,就是鲍学锐。鲍学锐来过几次纷河,对纷河十分熟悉,这里有几个边贸市场,都在哪里,他了如指掌,所以有了他这个向导,李郁的考察工作进行的很顺利。
“好像都是苏联人开的市场,所有店面一律全是俄语招牌,再加上这些建筑无高不尖的建筑风格,搞得我一进这些地方,就感觉自己像是到了苏联一样。”在进了第n个边贸市场后,李郁调侃了一句。
“因为顾客都是大鼻子嘛,所以当然要弄俄语招牌了,你弄中文招牌他们也看不懂啊。”鲍学锐解释了一下。
“在这里做买卖,还要会说俄语吧,你懂俄语吗?”
“我只会说,不会写,另外会说的也不多,但应付大鼻子杀价足够用了。”
“那还可以,不过还是有点少,你以后要再多学一些俄语,那样把公司交给你,我就更放心了。”
“听你这意思,你是打算入股了?”
“对,我决定入股了。”
“太好了,你这个决定绝对是正确的,你看到那些大鼻子了吗,”在每个边贸市场内部都有海量的苏联人,这些苏联人大部分是苏联商人,鲍学锐指着那些在市场里扛着大包小裹忙碌奔走的苏联商人,对李郁说,“他们都是来我们国家疯狂采购的,只要我们手里有东西,尤其是他们极其缺乏的轻工业品,比如说服装、纺织品、日用品和食品等等,那就能卖出去,并且还能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钱卖出去,这可是暴利啊,所以你干什么买卖,也不如干这个买卖!”
现在跟苏联人做生意是能获得暴利,可是这个好挣的钱,恐怕也挣不了几年时间了,好像苏联在解体之后,也就是九几年的时候,国内经济进行了调整,紧跟着苏联人的生活就有所恢复了,消费层次不断地提高,对品牌也有了要求,而那时候的苏联人在购买商品时,则统统把华夏的商品拒之在了门外。
李郁是龙江人,龙江又紧挨着苏联,所以对这些事儿,他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
另外,他还清楚这其中的原因,为什么后来苏联人就不买华夏的商品了呢,原因无他,还是一个假冒伪劣的问题。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的剧变,令中苏两国经济有了很大的互补性,一方面苏联急需物美价廉的华夏商品,另一方面华夏也需要苏联的原料及工业产品,所以加大双边贸易正好符合中苏两国的共同利益。
于是在这一时期,华夏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轻工产品,开始大批地进入了苏联市场,只是其中还掺杂着许多不法商贩制作贩卖的劣质产品,比如说用黑心棉填充并且棉絮里还夹杂着玻璃碴的羽绒服,还有用胶水把毛粘在人造革上的皮夹克等等。
这些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商品的流入,严重损害了华夏商品的形象和声誉,后来华夏商品在苏联的境遇遭遇到了巨大的反差,有一段时间,有些莫斯科的商店门口干脆挂出牌子,上面写着——本店不售盗版商品和华夏商品。
自此,华夏的低劣产品都有苏联买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以上这些,李郁虽然都知道,但他却没有跟鲍学锐说,一是不想打击鲍学锐的积极性,二是他也不想凭一己之力去改变些什么,就算他有那个能力,也没那个时间。
“我也知道这是个能挣钱的好买卖,可前提是你得能弄到东西才行啊,就是你说的那些轻工业品,要是你弄不到那些商品,没东西可卖的话,那恐怕也只能望洋兴叹了。”李郁说出了问题的关键。
“关于商品的事儿,你就不用担心了,我有的是门路,保管让咱们这个买卖开起来以后,货物会源源不断,你就等着数钱吧!”鲍学锐倒没为弄东西的事儿犯愁,因为他家有两尊大神,一个是他哥,一个是他爸。
“要是这样的话,我也不能白占你的便宜,那以后挣了钱,我们就一人一半平分吧。”李郁一向都是很大气的。
喜欢两样人生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