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今年夏天的时候,我和福桐、李政一起去过位于深山中的灵岩寺。在我们下山回来的路上,看见道两侧生长着茂盛的树木,其中一些树上结着青绿色的果子,十分可爱。我和福桐以为那是梨子,但李政说是核桃。我笑了,谁没吃过核桃,它外壳又坚又硬,呈深褐色,而树上的那些果子看起来青脆酸涩,怎么会是核桃呢?李政没说话,他走到树前,摘下一颗果子,在地上敲打了几下,外面的果皮被敲碎,露出了里面坚硬部分——虽然仍然是青绿色的,但已经可辨认出是我所知的核桃模样。
从小到大吃过那么多核桃仁,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知道核桃完整的样子——这件事说来令人惭愧。但事实上,类似的事情在你我的生活中是常有的,——经常发生反而被我们忽略,经常见到却不一定认识。
这本文集是我为大家献上的一棵生长在青春岁月的另类的“核桃树”。
书中的故事就像那树上的果子。当你站在树下遥望它们的时候,会误以为它们是梨子,酸甜可口,于是你摘下一颗,轻轻嗅闻,清香沁人心脾,放到嘴里轻咬一口,起初略有酸甜之感,所以你细嚼慢品,越嚼越觉得味道有些奇怪,如山中野药,苦辣浓烈。但这时,你已经不想走开了。那味道虽然奇怪,可是它无比真切,令人欲罢不能。不过,这当然不是果子的全部味道。因为我真正想让你们品尝的,不是果子,而是核桃。
把那外皮敲碎开来,会露出真正的核桃,你会发现那核桃布满褶皱,有些丑陋,但看久了又会觉得十分耐看。再把这层皱皮去掉后,食其核仁,香酥耐嚼,回味无穷。
留给你回味的,其实不是故事,而是生活。在曲折的味觉旅程中,你最终将找到核桃的味道;在看似眼花缭乱的故事里,隐藏的是生活本身。所以,你从生活走出,进入书中,绕一圈之后,找到的是生活,回到的依然是生活。
曾不止一人问过我,“你所写的东西是否与你的经历有关?”而我多次的回答总是含糊其辞,“只是编的故事,创作而已。”我甚至不想承认,那其中的某些内容源于我的本意,因为它们有的让人感到邪恶。诚然,我所写的虽然是故事,但又怎会与现实的经历没有一点关系呢?
真正好的作者一定是敢于撕裂内心,拷问着自己的灵魂来创作的;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真诚的。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多棱镜,拥有不同的侧面,某些时候,我写作的过程,正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本书(卷一)中的小说多数是我在大学四年所写的,也有两篇写于中学时代,时间跨度比较长——这几年也正是进入青春期之后的我不断寻找心灵与自我的几年。因为迷惘,所以找寻;因为找寻,所以成长。在本书十几篇小说中,我扮演的是找寻者。我的找寻之路从自己的内心启程,最初多是在写自己,当初步了解了自己的内心之后,便开始突破内心的小我,渐渐地与外在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感受他人的人生,尝试着写不同的人,即是认识世界,也是重新审视自己。
一方面,我现在所处的年纪,以及环境,使我暂时无法创作出视野更加宏观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像多数年轻作家那样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写作,但每个人经历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加之我也有愿望去探索讲述故事的全新角度,所以我相信,我所讲的故事是会带来一些不同感受的。这本书是一棵“另类的核桃树”。另一方面,就如同“所有的核桃树都是树”一样,每个人的心灵也都有相似的地方,并因此而相通。这本书中的众多故事,众多人物,有的来自我潜意识中的情愫,有的来自我理性的思量,最重要的是来自我对生活的观察与体会,因此我想,这些故事,一定会让作为读者的你产生不同层面的共鸣。
不管披着多少诡诞离奇的想象外衣,在青春岁月写下的故事,必定多数有关青春。青春是每个人漫长而又短暂的生命中一段重要时光,远望时青春是美好的,仿佛青春里的一切都散发着温暖迷人的光泽,但我们身处青春时,看到的世界往往是迷茫和复杂的。我想带领大家走进的不是远望的青春,而是最为真实的青春,甚至有些是夸大其实的青春——是的,你即将读到的这些故事或许在现实中鲜有闻,但每一篇都离不开我对青春时光最为真实的体验。就像青果包裹了核仁,无论外在怎样变化,最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
在叙述故事时,我不刻意强加什么思想,尽可能融入的是我累积的情感,而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思想。虽然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书,叙述尚处于对不同风格的尝试与探索阶段,甚至某些地方会让人觉得不够成熟,但是,有些情感、有些想法、有些故事,只有在青春时才会这样拥有和表达。我在本书中写下的某些,是多年后的我写不出的,所以我对这本书十分珍视,更加愿意与不同的读者分享。
这本书就像一棵摇曳在风中的青涩核桃树,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味道独特的果子,那味道也许酸涩,也许怪异,但每一种味道都是真实的,不过这也只是果皮的味道,像果子一样的故事,最终所包含的是生活本身那颗“核仁”。
希望大家慢慢品尝,尝到“核仁”。
月亮静泽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喜欢青春诡闻录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