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伦特这家伙做的梦都还挺奇怪的,之前他还说他书中的怪物林勒西也是他做梦梦见的。
“好吧,其实这样的梦我做过很多次了。那些梦像是灾难片,总是能听见人们的哀嚎,房子一间一间地倒塌,大地出现无数条裂缝,有些人慌不择路,会掉进裂缝当中……”
听着略伦特描述他的梦,其他三人面面相觑。
林德说道,“那你平时还敢睡觉么?”
略伦特却无所谓道,“怎么不敢,这样的梦也不是没有好处。除了在梦里面会感觉到恐惧之外,醒来后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且还能为我的一些小说提供素材,我觉得这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林德点了点头,“加油吧,多做一点梦,多写一点小说,下次就不用再抱怨房价太贵了。”
略伦特撇了撇嘴,“房价是真的很贵。”
……
送林德他们回了酒店之后,张重自己也回了家。
他们两个要在华夏待一段时间,毕竟来回路途并不近,来一趟自然要多留几天。
一直回到家,张重其实还在想着略伦特之前说的梦。
在略伦特描述他的梦境时,张重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部作品——蝇王。
《蝇王》是诺奖获得者——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这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
跟杰克·伦敦不同,戈尔丁从小就生活在条件优渥的知识分子家庭,十九岁听从父亲的安排进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之后转攻文学。
二十四岁从牛津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在一个小剧团里面当过编导和演员。
二十九岁参加皇家海军,当时正值战争时期,当海军也不是混混日子那么简单,而是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
五年后,也就是他三十四岁时从军队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也就语文教师。
一直到他四十三岁的时候,他才发表人生中第一部长篇小说《蝇王》。
跟杰克·伦敦跌宕起伏却又短暂的人生相比,戈尔丁的一生更加平稳,却又大器晚成。
一个人的作品风格往往能够从他的人生经历找到一些痕迹,比如杰克·伦敦,颠沛的人生让他内心充满了矛盾,比如他的作品《海狼》,其创作动机是为了批判尼采的“超人”,但是读者读过之后却发现杰克伦敦自己就塑造了一个活脱脱的“超人”。
再比如《马丁·伊登》,他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曾经说过,他就是要对个人主义进行控诉,但是这个动机在创作中被自己的热情和对主人公的欣赏完全改变了。
而威廉·戈尔丁呢,在那样的知识分子家庭长大,又接受过高等教育,他对人性的思考就开始趋于根化。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往往能看到“人性本恶”的主题。
自由会导致放纵,无规则会导致堕落,无拘束会导致邪恶。
《蝇王》就是如此,故事描述了一群小男孩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撤离本土,却在飞行途中出了事故,飞机被击中,大人们全部遇难。
几个小男孩逃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起初他们在一个看起来比较可靠的男孩的带领下,生火求救,盖房打猎。不过后面却分裂成两派,少数几个人继续等待营救,另外一些人却放弃了文明的习惯,成为了野蛮的狩猎者,甚至还要杀掉其他人。
原本来自文明社会的孩子们在荒岛上逐渐失去自我的主体性(可以理解为自我意识),丧失了理性,遗忘了基本的道德lún_lǐ,变成了暴力和强权的服从者,成为了权力意志的实施对象。
想到《蝇王》,张重又想起了《珊瑚岛》。
在创作《蝇王》的时候,戈尔丁对《珊瑚岛》多有借鉴,故事中的背景,环境甚至人名都跟《珊瑚岛》有点像。
但是两部作品在主题上却天差地别。
《珊瑚岛》更像一部正派的儿童文学,小说中讲述了一群孩子离开成人的庇护,直接面对生活的挑战,在现实的考验中顿悟,走向成熟。
张重更爱《蝇王》,这不是对《珊瑚岛》的否定,而是他觉得相对于《珊瑚岛》中直接通过个人主义体现人类的主体性,他更喜欢《蝇王》随着情节的推进消解人物主体性,在揭示人性阴暗之时,让读者在震惊中顿悟,在恐惧中反思。
叮咚。
信息提示音将张重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竟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拿着笔写下了一句话——也许有一只野兽,也许只是我们自己。
这是《蝇王》中的一句话,没想到自己鬼使神差地将它写了出来。
张重又看了看手机,是通讯公司发来的套餐广告,他笑着关上手机,然后继续拿着笔在纸上沙沙地写了起来。
……
“你似乎昨晚没有休息好?难道你也做了原子弹爆炸的梦?”
看着张重有些疲惫的脸,略伦特开玩笑道。
张重笑道,“托你的福,我忽然有了一些灵感,所以昨晚工作了一会儿。”
“哦?”略伦特来了兴趣,“是不是那种因为核危机海星面临毁灭,人类逆境求生,科技跃进的赛博朋克?”
“不是。”张重摇了摇头。
“那就好,如果是那样的话,可就太没有意思了。”略伦特又笑道。
这家伙的说话方式张重已经习惯了,也没理他。这时车子已经开到跂望展览馆的门口,张重指着大门说道,“咱们到了。”
<喜欢奶爸大文豪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