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实践证明,孙一想检验一下三营夜行军能力的设想在本地百姓的“捣乱”下完全破产了。
淳朴的百姓听说塔布囊饭都顾不上吃就要率大军去帮大家守金沟,那大家怎么办?大家自然是帮着去守护塔布囊。
不善言辞的草原农牧民等大军经过后自动跟在队伍后面,根本不需要谁同意,他们就算参军了。
有马的牧人游走在队伍两侧,只要队伍中稍稍有人落后,立刻抢过士兵的装备搁在马背上。到最后的时候,不少三营士卒别说三分之一体重的负重,他们就是光着上身在行军。
从金津渡到金沟口十五里路,三营只用了一个时辰,完全走出了白天行军的标准。
孔有性在金沟口子障城为兄弟们准备了大老碗的炖马肉泡锅盔,三营一到就开饭,三营将士从营长到新兵都感到非常幸福。
孙一感概万千。
趁吃饭的时间,孙一和杨日天向孔有性、温木作、牛犊儿了解情况。孔有性禀报目前谷内还没有发现满洲兵,孙一顿时放心了。
今夜黑灯瞎火的连个月亮都没有,满洲兵拖着几十斤的盔甲想半夜翻过山是没可能的。
孔有性、温木作、牛犊儿三人都有些紧张,你一句我一句地介绍了石门口的战斗。孙一没想到原本想用来炸人的地雷吓起马来更有效。
温木作结结巴巴地向孙一讨要一些炸药,说他做了几台投石砲,想做点能投出去的“天雷”用于守护村子。
孙一顿时精神一振。
作出炸药之后,孙一做梦都想有能扔出去一炸一大片的“炸弹”。
孙一试过做两个炸药包叠在一起的“没良心炮”,即利用底下的炸药包爆炸时的推力把上面的炸药包发射出去。
但是孙一发现现在的炸药过于敏感,不管在什么容器内,经常是“没良心炮”的下面的炸药包一响,上面的炸药包耐不住巨大的冲击同时爆炸,根本没有实用价值。
“没良心炮”的试验失败后,孙一放弃了利用“掷弹筒”或者“臼炮”发射“炸弹”的试验。没必要了,现在的炸药肯定经不起那么猛烈的冲击。
最后连利用胳膊抡出去的“手炸弹”也被王尔牛否定了。
这个时代打仗连箭簇都要回收,像手榴弹那样只能丢出去几十米,杀伤有限,轰隆轰隆地浪费铁不是个过日子的办法。
无奈之下孙一只能提供原始的炸药包,作为直接埋设或爆破用途。
但是如果能利用投石砲投送炸弹,因为投掷时的冲击力远小于火药,就不会引起炸药爆炸,而且无声无烟绿色低碳,岂不完美?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使用的投石砲依靠绳索产生的扭力弹射。
弹射杆平时是直立的,杆的顶端是装弹丸的“勺子”或皮弹袋,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
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弹丸。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恢复到垂直位置将弹丸射出。
这种投石砲发射时很像驴子踢腿,所以又称为野驴砲。
还有一种依靠弓弦的弹力来抛射的投石砲,除了发射石弹还可以发射大型箭矢、火药弹。这种机械在中国的宋代发展到高峰,称作床弩或弩砲。
南宋《守城机要》中记载了一种安装在船上可以发射“霹雳砲”的弩砲:“舟中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逐大败之!”
蒙元从西域带回一配重式投石砲,叫做回回砲或者襄阳砲。这种砲的杠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先将放置石弹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此时上升。放好石弹后放开或砍断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弹顺势抛出。
这种回回砲可以把两百斤的东西扔出去三百米,蒙古人用它丢死人死马到被攻打的城池里造成传染病。
同发明火药之后的火炮相比,各种投石砲都有体积大、装弹慢、操作人员多、效率低下的缺点,因此在明朝逐渐退出武器的行列。
比如大名鼎鼎的宋朝八牛驽,《武经总要》记录:“三弓床弩,前二弓,后一弓,世亦名八牛弩。张时,凡百许人,……。其次者用五七十人,……。”
但是孙一想要的投石砲不需要投掷很远,比满洲弓射程远就可以;对抛射的重量要求更是低,十几斤的炸弹就算是巨型弹了。
不同类型的投石砲可以安置在城墙上、水师战船上、甚至用于野战,……,未来的战争模式要完全发生变化了。
孙一兴奋起来,滔滔不绝地同温木作讨论起投石砲和炸弹的各种组合,只听得杨日天、李广、孔有性等人瞠目结舌。
这……天哪……地雷的威力大家都看见了,等到天雷一出,何人还能是联军的敌手?
更令杨日天惊愕的是孙一说使用铸铁的空心铁球来制作炸弹,威力比直接使用炸药包大得多。而且这种铁炸弹即可以用导火索引爆,也可以遇猛烈撞击引爆。当铁炸弹埋入地下就是地雷,用投石砲丢出去就是天雷,从山上滚下就是滚雷,放入河中就是水雷……
温木作代表二里半村表示愿意提供制作铁炸弹的原料铁,孙一大喜过望。孙一知道这一带的铁矿含硫量特别高,在后世就是废铁。但是这种废铁又硬又脆,破
喜欢长河复生记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