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自己,也是从贫穷中走过来的。过去努力学习,向上攀援,终于有了今天。买车时,自己之所以入手这样一辆小众的车辆,就是心理疗伤的一个工具。意思是,我已经是成功人士,我像大城市的女性精英一样,开着这样小众的车。我已经跟你们平常上街的人不一样了。当然,这种心态并不是很明显,但是,确实有。所以,自己的心理强大,赶不上那位老板娘。
当年,项羽从基础上、能力上、背景上,都比刘邦强大,但因为,两人因为少时心理创伤的治愈方式不同,从而瞄准了不同的人生目标。
比如项羽,他少时,看到皇帝的旌旗车马,气势壮观。所以说了一句话:大丈夫生当如此。这就是他少有大志的表现。但是,他这种向上追求,带有强烈的虚荣心理。所以,后来富贵了,当了楚霸王,为了所谓的名声,放走了刘邦。为了所谓的显摆,不定都长安,反而定都于战略位置并不重要的老家。还说什么: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其实,就是想治愈自己当年自己的自卑,治疗过去记忆深刻的屈辱与虚荣。所以,他就是要到死,也不愿意过江东,东山再起。因为,他觉得,再以失败者见江东父老“无颜”。其实就是好面子。
反观刘邦,从一开始,就没自卑过。心理感受是自己的,你感受不到,伤害就从未发生。就像你听一个外国人在骂你,你跟本听不懂他的语言,你甚至可以一笑置之。
他脸皮厚,其实并不是没有羞耻,没有道德。而是,他看穿了世间的真相。世间本没有所谓的外在的名声,名声只是实力与现实的附着物。所以,对过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那只是因为自己过去太弱小,根本不用记恨。对于后来屈服在自己脚下的人,也不是因为自己名声好,自己形象光辉。只不过,别人只是服从于你的实力而已。
有了这种达观,就有了他的大汉天子的大气。
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关于他的父亲被项羽抓了之后的反应。有人把这种反应,归结为刘邦的不孝。其实,这正反映了刘邦的大智慧。
当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了,要刘邦投降。说如果不投降,就把他父亲煮了吃了。当时,项羽认为,自己看重名声,那打击刘邦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击他的名声。如果你不投降,望着你父亲死,那你就是不孝,你甚至都没脸见人,我就打败你了。当然,你投降,我也打败你了。这种包赢不输的策略,估计,项羽自己都要为自己的聪明,笑醒。
哪里知道,刘邦更高明。他知道,项羽爱这种虚名,他不知道,自己并不是爱虚明的人。反而,要利用项羽好虚名的特点,做上一局。
刘邦回信到:我们原来是拜把子兄弟,我的父亲,就等于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把父亲杀了煮汤喝,那好,既然兄弟间是有福同享,麻烦你给我送一碗肉汤过来,我也该尝尝。
碰上这么不要脸的家伙,项羽完全没想到。此时,一个难题反而在项羽这边了。你不是好名声吗?你把拜把兄弟的父亲杀了,等于杀了自己的父亲,那你不是不孝吧?
项羽自以为得计的办法,反而变成了烫手的山芋,被迫,将刘邦父亲释放,还装出很恭敬的样子。
而后世有许多人,装得跟项羽一样,以此说刘邦不孝,其实是笨蛋逻辑。要知道,按当时的情形,刘邦无论投降与不投降,都会失败,不仅连父亲救不了,自己也会丢命。所以,采用反将一军的办法,还有一线生机。况且,后来,刘邦称帝后,对自己父亲的态度,可以证明,他不仅对父亲孝顺,还很有感情。
比如,他父亲是个农民,根本过不惯太上皇的生活。他父亲,在农村养鸡养惯了,觉得家里没几只鸡,心里闷得慌。于是,在太上皇那庄严的宫殿,开始养鸡种菜。为此,刘邦并没有责怪他。反而,为了排解父亲的寂寞,将老家的老邻居老亲戚老街坊,全部搬了过来,专门按老家的样子,修了一个五陵城,让父亲在熟悉的环境中,熟悉的人情事故与生活状态中,享受晚年。这可是历代天子们,都没有做过的孝顺。没有天子容忍,自己的父亲,过着农民一样的生活,名声太坏了。为了自己的名声,让父亲受憋屈,好像是应该的。刘邦不管,为了自己父亲的快乐,居然可以不顾名声,这才是真感情。
“你在想啥?”
小熊这一问,小石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长时间走神了。
“对了,你说了你们老板娘,那你们老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尴尬,转移话题。小石也真想知道,这两个,究竟是如何受到小熊的尊敬的。
“他就更奇怪了。在我看来,他最直接的特点,他是一个真诚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尤其是做生意的,有他这种品质的人,已经很少了。他在人前与人后的表现是一致的。他做生意时,做事时,与平时生活中,好像跟我们是一样的人。喜欢开玩笑,说俏皮话。没什么心眼,但是,做事却很严谨。除了他的配方是
喜欢人生一串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