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笔记本电脑摊在面前,屏幕上显示的是一排又一排的字迹。照片的画质十分清晰,看起来也颇为平整,再加上清晰好看的字迹,也算是赏心悦目,让宋乔雨在心中默默的点了个赞。
左上角写着日期和时间,空了一行,下面就是正文的内容。
死者:孟珊珊
身份:高二学生年龄17
死因:溺水
相关人员:李烈军(男友),陈媛(同学),赵仁海(同学,追求?),陈子俊(同学),
这算是中规中矩的内容,大概是一开始的记录。相关人员一栏李烈军的名字后面的几个人都在资料中出现过,算是孟珊珊最后见到的几个人,都有各自的口供存档。总体来说,算不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李烈军:
下面的内容首先是给了李烈军一页,但是实际上记录的内容并不多,大概占了三分之二的地方。大概是因为原本就不是为了提交报告而做的记录的原因,除了一些问话和回答的内容,其余的地方都只是写了几个关键词,方便记录者自己看懂。对话的内容旁边批注着一些结论,比如李烈军陈述的过程存在的疑点。
虽然这些内容也算是已经看过的,但宋乔雨还是仔细的对照了一遍。
据李烈军所说,当晚他来到聚会场所,想要见孟珊珊并送她回家,但是没有看到孟珊珊,得知她已经离开,就直接回去,期间完全没有和孟珊珊碰过面。
这是李烈军原话的大致内容。而那位调查的警官显然是对此存疑的,在这段记录这段问话的区域右侧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紧接着的,就是对杨锦的问话内容。
案发当晚,有没有发现李烈军回到家?
对李烈军的印象如何?
知不知道孟珊珊这个人?
问话的中心思想集中在李烈军的身上,得到的答案和以前报告中的别无二致。李烈军回到家这件事隔壁邻居是知道的,有隔音不好的原因,而且当时恰逢李父不在家,李母也有事,在屋后没有听到动静,所以李烈军在门口等了差不多十分钟,才由听到响动的邻居从后面窗户通知李母,李烈军才能够回到家中。
如果说在这之后,如果李烈军并没有出门,这样的不在场证明就成立了。可惜的是,孟珊珊的死亡时间在傍晚12点左右。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人注意了李烈军家门口的动静,又没有监控摄像头,因此无论是得到证据还是确定不在场证明,都是无法完成的。
然后看到的,才是对李烈军父母的问话。问话的内容和杨锦的大致相同,回答也是一般无二,只是多加了一个问题。
李烈军平时回家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他自己没有钥匙吗?
据他的父母所说,李烈军平时回家比这次要晚一些,有自己的钥匙平时却也懒得带出家门,总是忘在家里,这次应该就是这种情况。
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那个“懒”字被写笔记的人画了一个十分走心的大圈。
然后再往下,大概是笔记的主人懒得写了的缘故,只是写下了几个邻居的住址和姓名,然后是两个字:同上。
这一页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了。
“不会有错……”宋乔雨小声的念叨着。
李烈军和这件案子必然有着很大的联系,不然他也不会对这个地方如此执迷不悟,到最后……以那种方法死去。
图片已经翻到了底端,再往下翻也没有了内容,于是宋乔雨点开了下一张图片。
“啊?”
下一页的内容只有短短的三行,因为是上一页的下文,大概可以推断是有关李烈军的阐述,简短的让人有些费解。
机灵,孝顺,活泼。早熟?
聪明,拜金,懦弱或残忍?
不是凶手。
在最后一行字上,还在下面划了龙飞凤舞的两杠,似乎是想要刻意的强调这两个字而做出的修饰。
宋乔雨的心情十分复杂。
这样子做题,老师是要扣过程分的吧?
还好,后面的资料还有几页。宋乔雨平复了一下激荡的感情,点开了后面的图片。后面一页的内容好像是夹在笔记里的照片。
映入眼帘的信息是当时孟珊珊死亡后照下现场的照片,画质模糊,大概是打印在了打印纸上,纸边显得有点发黄。这张照片已经看过了,所以宋乔雨直接把注意力放在了下一张图片上。
这一次的内容不是照片,而是一张手绘出来的地图。中心是孟珊珊遇害的喷泉,延伸出最远的位置刚好到达李烈军的家所在的位置。在地图上,用红笔标出了李烈军回家的可能途径。而在每个路径的边缘,都用铅笔写着淡淡的小字,是几个数字,大概是计算出走过所需的时间。这部分的内容倒是挺认真。
翻到了下一张图片,内容仍然是地图。但是这次的地图,比起之前要大上了好几倍。中心仍然是孟珊珊死亡的现场,但到地图的边缘,离中心应该仅仅只有不到三十米的距离,是现场周围的情况。大道的中央是案发的喷泉,十字路的四周是绿化完善的草坪,灌木和小树林。建筑设计师大概是强迫症晚期的患者,连周边的绿化植物都设计成了完全对称的形状,画在地图上竟是颇为好看。
等等,这还不是赞叹不已的时候。
隐隐约约的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宋乔雨几乎是屏住了呼吸。
再打开的,是最后一张图片。
愣住了神。
最后一张图片上只有一行字。
喜欢来自角落的潜伏者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