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一件震动大唐朝野的大事,皇帝李隆基最信任的人,当朝首辅宋璟被莫名贬了。据说他曾经上书一封言及科举之事,其中很多观点不为李隆基所喜。李隆基批复了“糊涂”两个字,将奏折打了回去。
这可是宋璟执政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一时间君臣之间就僵在了那里。宋璟无奈之下只能递交辞呈,接连递交了三次都被皇帝驳回。
据说,最后还是宋璟递上了一封请罪折子,李隆基才平息了怒火。至于请罪折子里面写了什么,坊间各种说法都有,总之这事成为了议论的热点。
虽然皇帝不生气了,但还是没有批准宋璟的辞呈,李隆基亲自手书了一份圣旨,将宋璟贬到陇右道当任一个小小的知县。就当满朝文武等着看宋璟的笑话时,这位前任宰相居然欣然接受了任命,随便收拾一下就带着一位老仆赴任去了。
宋璟走了,走的潇洒肆意,但是宋璟留下的首辅之位总要有人顶替呀。这次李隆基倒是乾纲独断,直接提拔了副相张嘉贞为首辅。这样一来二去,副相的位置又空了一个出来。
这下好了,“东宫派”和“宁邸派”为了争夺这个副相的位置,在朝中是斗的不可开交。东宫派主推曾任太子詹事一职的儒将王晙成为副相,王晙现任户部尚书,要说资历倒也够了。
宁邸派则力荐现任吏部侍郎李林甫接任副相,李林甫资历不是很足,但人家可是大唐宗室,先祖乃是高祖皇帝李渊的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而李林甫跟高力士的私交又非常好,可以说在皇帝面前不输于王晙。
王晙文治武功都十分卓越,从基层的县尉做起一直做到尚书一职,可谓历经官场沉浮,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坐上副相的位置。
李林甫是皇帝自家人,又在御史台待过,在儒门之中有一大批好友,尤其跟宇文融关系最好。后来不知道怎么又拉上了武惠妃的关系,投靠了宁邸派。
这下好了,你说你的人好,我说我的人棒。而大家彼此又各有各的关系,朝廷众臣都被牵扯进去了,每天朝会只要提到这个事情,就是一阵无休止的争吵。皇帝李隆基好像事不关己一样,冷眼旁观着这一出好戏。
就这样吵了有大半个月了,这天李隆基突然传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擢升中书舍人张九龄为副相。这消息传出可谓天下震惊,张九龄从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一下成为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副相,这跨度之大从未有过。
“东宫派”和“宁邸派”争了半天,居然便宜了一位小小的中书舍人。这时候,朝中重臣们再去回想皇帝李隆基在这件事中的态度,一个个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皇帝陛下这是在敲山震虎呢!
八位皇子不管在怎么争,最后还是要看皇帝李隆基的态度。大唐的政令、人事、军队三大权利都牢牢掌握在李隆基手上,大臣们这个时候站队未免太早了一些。更何况太史局最近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隐隐就有皇帝的授意。这把刀已经磨得很锋利了,也不知道会落到谁头上。
根据坊间的传闻,宋璟被贬一事,就隐约有太史局的身影。在加上现在仍被封禁的归云阁,大臣们纷纷收敛心神,安心回到各自的工作中,不敢再参与皇子之间的争斗了。
太子李鸿和寿王李瑁也安分了起来,尤其是李瑁最近也不敢再进宫了,生怕被李隆基抓去臭骂一顿。武惠妃在后宫中也消停了一下,对待其他的妃子也学会和颜悦色起来。
这些都跟李阎浮没有关系了,这个时候,他正带着“渠黄部”和“獬豸组”护送大唐使团赶往突厥。这一路大唐使团沿着河东道的官道往突厥境内赶去,晚上有驿站就住驿站,没有驿站就随便找一家客栈投宿。
正使陈希烈身材不是很高,显得有些矮胖。他面部白润经常挂着微笑,虽然身材不好,但却气质出众别有风姿,接触过的人都说他和蔼可亲。按说这个使团应该以他为尊,万事他均可自行定夺。
但我们的陈希烈陈大人很清楚谁才是主角,这里修为最高的是李阎浮,手下最多的也是李阎浮,背景最硬的还是李阎浮。因此这一路上,无论大小事务陈希烈全部都交给李阎浮来决断,搞得好像李阎浮才是正使一样。
另外一位副使颜真卿,似乎是皇帝陛下特意交代过,这一路上从不擅做决定,任何事情也是先来问李阎浮。而且颜真卿年纪并不大,也不愿意多多揽权。这小伙子每天都抱着一本《论语》百读不厌,说是要养养那口儒家的“中和精气”。
至于袁子娇更是一个清淡的性子,作为秋官处的供奉,她只需要负责战斗就好了,其他事情一概不关心。反正有李阎浮在,万事安心即可。
所以这一路上,我们的秋官正大人是忙里忙外,事必躬亲。还好有柯云琦和宫云野这两名手下在,能帮他多多少少分担一些。
今天晚上,他们投宿在一家客栈内。好不容易将所有人都安顿下来,然后仔细检查了一遍明哨和暗哨后,李阎浮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想着总算能休息休息了,没想到颜真卿这家伙又来了。
“李兄,来我刚刚揣摩了一招剑法,我们来比划比划。”颜真卿熟门熟路的推开李阎浮的房门,毫不客气的坐了下来,对李阎浮说道。
李阎浮一把从床上爬起来,苦着脸说:“我说清臣贤弟,你就放过为兄吧。这一路忙都要忙死我了,让你哥哥我休息休息。”
喜欢大唐英歌传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