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
正在宣纸上挥毫的叶向高听后只淡淡地回了一句。
叶初春见此比较意外,他没想到叶向高会表现的如此镇定。
叶向高倒是没有再写字,而是坐在了一边的椅子上,并伸手端起了一旁茶几上的茶盏。
但叶向高只抿了一口,就突然把茶盏摔在了地上。
砰!
茶盏碎了一地,茶叶随着茶水流在了地毯上。
婢女因此吓得忙跪了下来。
叶向高这时候突然喝道:“茶水为何是冷的!撵了出去!”
“老爷息怒,老爷息怒!”
婢女因此哀求起来,慌张不已。
而叶初春这时候也被叶向高的行为吓得不轻,在他印象里,叶向高是不会因为茶水凉而生气的,而且他记得是叶向高怕婢女打扰自己写字而主动没让婢女进来换茶的。
叶向高没有说话,只回来到了屋外。
叶初春也跟了过来:“阁老!”
“老夫听闻,最近信王亲自由陛下教管,看来我们陛下是个好兄长啊!”
叶向高这时候突然说了这么一句。
“阁老怎么突然说起这个?”
叶初春颇为警觉地问道,并往四周看了看。
叶向高则在这时候突然说道:“看来信王是指望不上的,你觉得福王如何?”
叶向高说着就看向了叶初春。
叶初春听后更加惊讶,不由得有些紧张道:“阁老慎言!这事只能从长计议!再说,当年国本之争,我们可没少得罪福王。”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从长计议都有些难,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叶向高说了一句。
“那阁老的意思是?”
叶初春问了一句。
“现在只是南直隶,但清丈田亩如果真的要一直推行下去,不高兴的可不只是读书人和部分勋贵,宗藩们也是不高兴的,若他们就此收手还罢,若不收手,只能换一换新天!”
叶向高说这话虽语气很淡然,但叶初春却听得很是惊骇,一时半晌都没回过神来。
“你还是去河南打听打听,也不只是福王,包括其他藩王,也去打听打听。”
叶向高说了一句。
……
“清丈田亩的事,暂时还不宜推广至其他各地,以及接下来的火耗归公,以臣之见,得先有其势才能行其事,一是朝廷能用之人太少,如今天下,读书人大多由私学所培育,而官学所培育的读书人少,甚至有重私学而轻官学之象,而私学不被朝廷把控,只被地方乡绅士族把控,其培育之士子自然就更为地方乡绅士族说话,甚至若有富商出资建书院培育士子,那士子就会只为商人说话;
二是陛下虽已有亲军羽林卫等,然数量还是不够多,难以让陛下控扼整个天下。”
政事堂,方从哲对于汪应蛟提出继续在其他布政司进行清丈田亩的建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方从哲在朝堂斗争上已经不惜对自己的政敌大开杀戒,但他在具体的改革事宜上倒是比一些支持革新除弊的大臣要温和一些,不赞成立即推行。
朱由校自然是同意方从哲的观点。
因为他也知道只在南直隶进行改革,他可以拉拢北方军事地主和朝中部分大臣完成此事。
但对于整个天下,他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的话,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支持,需要有更大的权势。
所以,朱由校也在这时候说道:“元辅所言极是,无论是大量培养出能为朝廷实心做事的官员,还是继续壮大亲军,都还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钱才行,而这钱自然一时不能再从国内士民身上强征,得继续用革新技艺和对外牟利的法子,不过,眼下钱的事还可以慢慢来,毕竟在南直隶催缴的逋赋和抄没的资财依旧还有很多未用,如今又抄没了曲阜伪孔之族,国库依旧充盈的很,所以,现在当务之急还是先兴官学、练兵马,兵马的事自有朕亲自来,而兴官学的事,朕意让元辅替朕操劳,元辅得替朝廷培养出大量真正为国为民的士子,即刻拟旨,着内阁会同礼部改革天下学政礼制,曲阜和天津这两处地方以及其他皇庄由礼部直接负责改革,而其他地方各地督抚督办此事,并由提学使具体负责。”
“臣遵旨!”
方从哲回了一句。
“而对于学政和礼制改革事,朕先提一些要求,元辅到时候会同内阁与礼部诸卿廷议然后上本推行,首先,就如元辅所言,当令天下学校皆在学堂挂大明天子圣像,每逢入学日、万寿节等重要日子,需行大礼拜君,要使天下子民清楚,让他们得慧而知礼的,首先是朕,至于古之圣人,不过是一家之师,师恩岂能重于皇恩?
其次,就是要增加官学数量,要使社学兴盛,让更多庶民之子女可以有入学启蒙之机会,接下来,朕会拨予更多的钱粮,甚至会让地方留下部分税赋收入用于治学,但是这些用于治学的钱粮要用于兴盛乡村社学之用,如富庶之地方,社学可以免束脩,甚至官府要对愿意进学且优秀之寒门子弟予以奖掖与资助,而不是让地方富绅做这个事,另外,为鼓励一些无意于功名的士子在社学启蒙农家子,而非是去达宦名门家做西席,当给社学之先生授予一定品级的官身以及提供一些科举便利,如院试、乡试、会试增加一科名额,专门用来录取愿意在乡间社学启蒙孩童的士子。”
朱由校说后又道:“皇庄各屯社学以及曲阜、天津两地社学
喜欢穿越明朝当暴君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