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文章我都看了一章,文笔很不错,立意也很新颖,特别是这篇《明朝那些事儿》,小小年纪对明朝的历史有这样的研究,很难得。应该是家学吧。”査老习惯性的带上微笑问道。
“我外祖父姓袁,是了凡公的后人。”明少先的语气中带上一丝自豪,嘴角也恰到好处的微微翘起。
査老一听,正直了腰背,也是肃然起敬:“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实乃传世之作啊,家学渊源,如今也算后继有人啊。”
听了査老这样的称赞,明少先即便是脸皮再厚,有些汗颜。
之前他说的了凡公,是指明朝思想家袁黄,明少先说自己的外祖父是袁了凡的后人的确不是乱说的,他的“母亲”袁慧英手里还留着袁氏族谱呢,但是如今查老这样夸他,他也免不了脸红。
袁黄,袁了凡是多牛的人啊,那简直就是明朝时的文理全才型人物,他精通佛学、农业、民生、水利、医学、音乐、几何、数术、教育、军事、历法,甚至是太乙六壬奇门“三式”绝学这样在后世被传的神乎其神的本事。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还把这些本事都编成了书出版了出来。
当然,让浙北小县城乃至全国都记住他名字是他的另一项成就,他结合自己的经验探讨研究举业之道,组织编纂了《群书备考》等参考书。这些参考书可以说直接把八股文完全分析透了,因此明末开始浙北小县城中进士的人数直线上升,万历年间甚至出现一科中29人这样的壮举。整个明清两朝,不到20万人口的小县城贡献了全国六分之一的进士。甚至到了清朝早期朝廷直接发文禁止了这些书籍的传播,还抓了不少人,套用一句后世网络经典语句,细思极恐。
细细品评袁了凡的一生,明少先只想说,祖宗你要不是穿越的,那真是牛逼大发了。
“査先生,过奖了,惭愧惭愧。”明少先谦逊的说。
“后生仔,很不错。”金镛微笑点头,“想来你外祖父也是位名家,希望有机会一起探讨一下。”
金镛是学历史的,这不是一门闭门研究的学问,它需要交流,《明朝那些事》在金镛看来必定是哪位袁家的老先生拿出来给自己的外孙长名声的,因为它和另一篇《诛仙》的行文完全不同,这不是一个20左右的年轻人可以写出的文字。
一听这话,明少先默默低头:“外祖父,前些年文革的时候去世了。”
“天妒英才啊!”金镛一听,也是一声感慨,转而问道:“你刚从大陆过来?”
“是的,上周刚到。”
“怎么来的?”
“坐船来的。”明少先怎么样也不能出卖黄友德啊。
“为什么来香港啊?”金镛审视着明少先。
“我想来香港找机会读书。”明少先抬起头直直的看着金镛,这时候他被影帝附身了。因为他知道要获得一个文人的好感,那么求学就是很好的契机。
“哦,可是去年文革已经结束了,内地的高考也恢复了,为什么不在内地考大学?”金镛正了正身体,表情变得正式了一些。他是了解内地的,文革时期他的《明报》特别开辟了“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满足了香港人对大陆一无所知的需求。所以他手上一直有大陆第一手的消息。
“去年的时候参加了高考,自认为考的不错,但是没有被录取。”明少先重新低下头。
“问什么?”金镛很是好奇。
“去招考办问了,因为政审没通过。”明少先的声音更小了一些。
“哎!”金镛一声长叹,带上了一丝情绪,他知道内地很多时候都讲出生成分,政治背景,他本人就算是大地主出生,家里两个弟弟妹妹还在内地,想来也过得不好。
“很想读书?”金镛试探的问。
“嗯,做梦都想。”明少先抬起头,眼中泛着渴望。
“我帮你啊。”说出这句话后,金镛才慢慢意识过来,自己好像不知不觉中揽了事了。
“真的?”明少先激动的跳起来,“谢谢,谢谢你,査先生。”
金镛急忙摆手道:“我只能帮你争取个机会,成不成要看你自己。”
虽然有些后悔轻易的承诺,但是以他的地位哪能轻易的改口。并且他也看好眼前的少年,《诛仙》那本小说想来是他的作品,有这样的文笔,加上如此渴望入学的少年,想来学识、人品应该不差。
他随口提了一些问题,算是考校了明少先,明少先大学时成绩不差,加上多年的阅历,对答起来很是轻松。
一番交流后,金镛愈发满意眼前的少年,转而开始聊起手上的书稿。
“这《诛仙》和《明朝那些事儿》都已经写完了吗?”
“《明朝那些事儿》全部写完了,100万字。《诛仙》预计160万字左右,已经写了80万了。”
“那就好,两篇稿子《明报》都收了,先登《明朝那些事儿》,如今新人作家在《明报》登小说,一般的稿酬都是在千字50到100左右,不过这篇文章并不算完全的小说,有些社论的影子,当然鉴于这么多字数,也不可能给你按社论算,我做主算你千字120块,”
明少先连忙点头,一副不在意稿酬的样子,他知道《明报》的稿酬在香港是出了名的低,以《明朝那些事儿》的质量,在其他报纸上连载,千字200也不算多的。不过鉴于金镛出了名的吝啬而言,能给这样的价码,
喜欢电玩帝国大时代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