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传入和缓慢的推广中不难看出,新作物对于山地和海涂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耿精忠回想这方面的信息,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山地和海涂的利用,便可以使得人口对于原有土地的压力有所减轻,即便以后人口激增,也不会闹起饥荒。看来,回头势必要大力推广这些宝贝了,不能就靠百姓们自己摸索。自己应该领头,成立一个农学会才是。虽然自己下令在报纸上已经经常刊登农业种植方面的信息,但是没有正确的引导,跟着做的人还是太少了。
回去以后应该先找几本农书过来看看,好像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自己还没有看完,看来要接着看,该死,自己居然没有注意《甘薯疏》这一条。徐光启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在万历九年二十岁时,考取金山卫秀才,从此开始了教书生涯,直到万历二十五年三十六岁时顺天乡试第一,才成为举人。考中后仍以教书为生,直到四十岁前后,他的人生才发生大变化。他先是在赶考前认识了耶稣会士利玛窦,开始接触传教士。然后在传教士罗如望的指点下,加入了天主教会,教名“保禄”。次年徐光启进士及第,任翰林院庶吉士,以后又历任翰林院检讨、内书房教习、翰林院纂修、左春坊赞善、少詹事、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
徐光启接触利玛窦等人以后,便开始学习探讨西方科学知识。自己译出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但徐光启平生用力最勤、影响最深远的,是对农业和水利的研究。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好几部,《农遗杂疏》、《屯盐疏》、《种棉花法》、《甘薯疏》、《种竹图说》、《北耕录》、《宜垦令》、《农辑》、《农政全书》等,其中主要的代表就是《农政全书》。
六十卷的《农政全书》分为十二目,五十余万字。十二目依次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农政全书》是继元代王祯《农书》之后,又一部大型的综合性农书。虽然,《农政全书》取材于王祯《农书》的地方很多,但从体系上比较中就可以看出《农政全书》的许多特色。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农本、开垦、水利和荒政等属于政策内容的加入。
甘薯是新引进的作物,徐光启敏锐地认识到甘薯的优越性,总结了甘薯十三个方面的优点,即所谓“甘薯十三胜”,并积极加以推广。为此,他对甘薯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甘薯从福建引种到长江流域的关键问题是留种越冬。可以说,徐光启继承了元代农学家们的积极主张,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异地之间是可以相互引种的,还用宋代占城稻引种成功的史实,对风土不宜的学说做了进一步的批判。徐光启对引种失败或不愿引种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懒惰保守是“美种不能彼此相通”的根源。
自从来到这个时代,耿精忠就并没有任何轻视古人的意思,相反,他对古人的智慧相当的推崇。先前他一直看的《天工开物》,和抱在手上的《农政全书》再加上兵书《武备志》等,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自己总是注重商贸是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建设,却是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粮食,粮食比金钱更加重要,有的时候,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粮食的。(www.520dus.com 书呆网。。
hl的两张月票,小弟感激不尽,也感谢其他兄弟长期支持,小弟继续努力,感谢一路有你们的鼓励!
喜欢穿越之我是耿精忠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