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其时的肥原已经和芥川赏识的那个肥原有很大变化,待他再度离国西走时,变化又被扩大、深刻化。是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面目全非。似乎很难相信,但事实就是这样,当肥原再次进入中国时,他的真实身份已不再是什么记者,而是日本陆军部派驻中国的高级特务,有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和明确的任务——窃取中国军事情报,为大日本帝国陆军踏上辽阔的中原陆地探路铺道,为之肝胆相照、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好一个帝国忠臣哦!
幸亏芥川已经去世,倘若不死,肥原的叛逆足以让他再死一次。肥原从过去走到现在,其变化之鸿之大,不亚于芥川从生到死。
二
芥川从生到死,是转念间的事,靠的是数以几十计的安眠药。而肥原从过去到现在,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靠的是芥川送给他的那本记者证。肥原本是生活在书海里的,在芥川对他的记评中也曾写道:
他有一个详细的以书为伴的人生规划:二十五岁前读够一千册汉书,然后择其精良,用五年时间研读、精修,三十岁之后动笔翻译,写书,出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是肥原心仪的人生,也是让芥川称赞的。但是如今一本小小的记者证改变了他,让他走出了书海,走入了人群。几年里,肥原以上海为大本营,四处出访,向北,到了南京、蚌埠、徐州、济南、青岛、石家庄、天津、北京、锦州、沈阳、长春等地;向南,到了杭州,江西上饶、抚州、鹰潭,福建南平、福州、厦门、漳州和广东广州等省市;向西,到了武汉、长沙、宜昌、重庆、贵阳等地。每到一处,短则一天半日,长则数日连月,肥原与当地各行各业和三教九流的人沟通、接触、交流,广泛深入地考察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风俗、民情、文艺、学术等,记了大量笔记,写了大量文章。
除了写一些突发的时讯报道,肥原还在《每日新闻》副刊辟有专栏,名为《走遍中国》,每月两篇。他真的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采访了不计其数的人,经历了各式各样的事,听到看到了形形色色:风土人情、天灾人祸、悲欢离合、生死阴阳、男盗女娼、妖魔鬼怪、英雄豪杰……无所不包,无奇不有。这是另一本书,一本大书。大得让肥原虚弱不堪,不知所措——难以制订一个可以掌控或展望的阅读计划。他无所适从,又难能自拔,任凭一双迷途之足,不知疲劳地走啊,看啊,想啊,写啊。
不停地走。
不停地看。
不停地想。
不停地写。
停不下来。怎么也停不下来。停下来的是报纸。
不,其实报纸也没有停下来,只是换了名头,由《每日新闻》换成《朝日新闻》,接着是《万朝报》,然后是《民报》、《创造报》、《日出东方报》,最后是《时事新报》。就是说,有停即有续;这边停下,那方续上。总之,《走遍中国》的专栏一直在走,像一根接力棒,在多家报刊中轮换交接,此伏彼起。
每一次落都是诀别。跟老报刊诀别。跟老读者诀别。更是新肥原跟老肥原诀别。老报刊、老读者、老肥原,都是左的——最老的《每日新闻》最左。新的代表右——最新的《时事新报》最右,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它就像魔鬼一样鼓动国民侵略中国。就是说,肥原与报纸和读者的一次次的告别,一次次的推陈出新,其实是一次次向右转。到后期,以前认识肥原的人都不认识他了。他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他在猖獗极右的《时事新报》上一露面便如是说:
这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民族,或许是因于以前太有出息。现今的中国,如比一只落入平阳之虎,拔毛之凤,徒有虚名。根本里,败弱又痴迷,驯服又可怜,爱之不堪爱之,恨之不堪恨之,灭之不堪一击。唯有灭之,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方能令其重生,也不枉为五千年历史的后人……
这与几年前,他刚开始在《每日新闻》推出《走遍中国》专栏时的论调全然不一。大相径庭。那时候,即使在一篇单纯的山水游记里,他也不能抑制对大中华的崇敬和对小列岛的嫌斥:
过了澎浪矶,则到彭泽县。此地乃长江南岸,山骨嶙峋,危岩狰狞。山、江之间,芦花盛开,放眼眺望,奇观满目。一路行之,凡大江沿岸,洲渚平衍处,芦荻丛生,往往数十里不绝。时方孟冬,叶败花飞,如霜如雪,极目无涯;或是长天杳渺,云树相接;或是水天一色,天地相连……如此宏远豁达之景之观,唯有在大陆中原才有缘识得,于我等见惯了本邦以细腻取胜的风光之辈,实乃不可想象,只能望天地而兴叹……
要而言之,中国之长在莽苍、宏豁、雄厚、雄健、迤逦、曲迂、幽渺,赏之如啖甘蔗,渐品佳味;我邦之景在明丽、秀媚、细腻、委曲,品之如尝糖蜜,齿
喜欢风声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