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统治者经常把他们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书列入“禁书”之列,如我国的《金瓶梅》和西方的萨德、王尔德、劳伦斯等人的作品。但是被禁不但没有使这些书销声匿迹,反而使它们名声大噪,使更多的人挖空心思要读到它们,反而扩大了它们的影响。
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做这做那,比如不让读不健康的书,不让早恋,不允许玩游戏、网络聊天等等。但是如果一味地严厉禁止,却不讲明利害,就容易产生“jìn_guǒ”效应,增加孩子的好奇,越是不让就越是要做。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某种yù_wàng被禁止的程度越强烈,它所产生的逆反抗拒心理就越大。马克思早就说过“一切秘密都具有诱惑力”。
jìn_guǒ效应似乎让人头疼,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特征,把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jìn_guǒ,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激起挑战欲,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态度行为,最终使他们做出自己希望的举动。
一个孩子报了钢琴班培训课,学习已有半年。从开始的狂热喜欢,到后来逐渐跟不上老师的进步,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开始厌学,想放弃了。
这个时候,聪明的妈妈及时注意到了孩子的这种念头,就买回了一架高级的昂贵的钢琴,放在自己的卧室,严令禁止,不许孩子碰它。
孩子急了,大声质问:“妈妈,这钢琴不是给我的吗?为什么不让我碰?”
妈妈故意说:“反正你也学不会,碰它干嘛?”
“谁说的?”孩子叫了起来,“我一定会学会的”。
以后,每当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就悄悄偷着弹琴练习。
这里,妈妈就没有因为孩子的不努力学习弹琴,厌学,放弃而直接对孩子大发雷霆,而是利用了jìn_guǒ效应,第一,给孩子诱惑(买回一架高级昂贵的钢琴),第二,严令禁止(不许孩子碰)。成功挑起孩子那颗挑动的心。
现在有些书和电影就利用人们的原始jìn_guǒ心理,增加自己的点击率和销量。像色即是空、谁和她睡觉了、爽了你就叫、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秘密等,我们姑且不论内容如何、层次高低,仅从名字来判断,就足以引起人们去看。
▲得寸就要进尺,先进门槛再步步登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自己的助手到两个普通的居民小区劝说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字标语木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他们直接向人们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人仅仅只有17%。
而在第二个居民区,他们先请求众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他们在几周后再向这些居民提出在自家房前竖立“小心驾驶”标语木牌的有关要求,这次的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为什么同样都是竖牌的要求,却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这是因为当你对别人提出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时,对方往往很难拒绝,否则,似乎显得“不近人情”。
而一旦接受了这个要求,就仿佛跨进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就很难有抽身后退的可能。当再次向他们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时,这个要求就和前一个要求有了继承关系,让这些人容易顺理成章地接受。
人有一种想保持一致形象的需求,人们不愿意被看做是反复无常,莫名其妙的。或者是因为懒得解释。
总之,这种情况下,比乍一上来就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要更容易接受。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进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家d·h·查尔迪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代替某个慈善机构进行了一次募捐活动。
在募捐时,对一些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没有说这句话。
结果,前者的募捐比后者要多两倍。
这就是说向人们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就太不通人情了(先进门槛再逐步登高,得寸就步步进尺)。为了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人们就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比如一个推销员,当他可以敲开门,跟顾客进行交谈时,其实,他已经取得了一个小小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能够说服顾客买一件小东西的话,那么,他再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就很可能被满足。因为那位顾客之前答应了一个要求,为了前后保持一致,他的确会有较大可能性接受进一步的要求。
一次,一个旅游团不经意地走进了一家糖果店。他们在参观一番后,并没有购买糖果的打算。
临走的时候,服务员将一盘精美的糖果捧到了他们面前,并且柔声慢语:“这是我们店刚进的新品种,清香可口,甜而不腻,请您随便品尝,千万不要客气。”
如此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旅游团成员觉得既然免费尝到了甜头,不买点什么,确实有点过意不去,于是每人买了一大包,在服务员“欢迎再来”的送别声中离去。
在中学时代,很多同学都见到过这样的情况:
喜欢每天读点心理学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