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日常交往,尤其是与他人的初次交往中,我们可以利用首因效应,给他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首先,注重仪表风度。通常,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
其次,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好印象。
另外,要重视自己的涵养,丰富自己的头脑。一个学识渊博、对问题有独到见解、对事情有果断的处理能力、礼节有度的人更能征服他人的心。当然这要靠日积月累的磨砺,但它却能通过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在与人交往的每时每刻透露出来,影响他人对你的印象和判断。
首因效应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利用近因效应,挽回不利让人喜欢你
生活中我们是否见到这些现象:
某人犯了一个错误,人们便改变了对这个人的一贯看法。某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一生声名卓著,到了晚年却晚节不保,因为一桩私生活的丑闻而败坏了一世名声;
某人因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人们就认为他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以前的不好都随之而去,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在朋友交往中,有时多年的友谊会因一次小别扭或误会而告终;
夫妻之间吵架,一气之下,可能全忘记了对方过去的好处和恩爱,只想着离婚;
……
这些都是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在起作用。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曾国藩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证明了这个效应。
曾国藩在最初和太平军的交锋中,一直处于劣势,于是在奏折中称自己“屡战屡败”。
但他幕下的一个师爷看了说,不要这样写,而将四个字的位置调动了一下,变成了“屡败屡战”。
曾国藩恍然大悟,把奏折改了过来,交了上去。
结果一个“常败将军”的形象变成了“败而不馁”、坚忍不拔的形象。
近因效应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最后的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
比如,老师跟学生说:“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却全然不同。
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给人乐观的印象。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生活里,我们总是强烈谴责喜新厌旧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在交往中,很多人都有“喜新厌旧”的习性----比较重视“新”的信息,而不太重视旧的信息。
近因效应实际上包含着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性。
这提醒我们,人际关系是需要“保鲜”的,尤其是夫妻之间。
贺岁大片《手机》里有句流行一时的台词:“在一张床上睡了20年,难免会有一些‘审美疲劳’。”
这句话就是说,不管当初如何恩爱,如何甜蜜,如果不能经常保持新鲜感,近因效应会使我们忘记对方过去的好,而因为喜新厌旧,具有移情别恋的可能。
新近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交往活动有更大影响,突然的一个信息会使人们早已习惯的认识和印象发生质的飞跃。
比如,张娟和郭珊珊是同时进入公司的新同事,俩人对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好,脾气相投,背景学历相当,对问题的看法和角度都很相似,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俩人慢慢成了好朋友。
日子一天天过去,俩人也是越来越有默契,友谊之树在慢慢成长。
但是最近,在闲谈中,张娟发现郭珊珊的一些话语和以前告诉她的不一样,前后矛盾,于是心中犯疑,对郭珊珊以前的一切友好都打上了问号,认为她是个不真诚的人,从此以后对她说的任何话都不相信了。
那么近因效应是否和首因效应相矛盾呢?
其实,它们并不矛盾,而是各自有着适用的范围。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影响较大,而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有较大影响。
这就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依靠吃老本,要时刻注意近期的表现,时刻注意保持已经树立起来的形象。
平时在和老朋友的交往中,每一次交往都要认真对待,特别是每一次交往最后几分钟的音容笑貌。
由于是老朋友,就没有什么首因效应可言了,而到底哪一次交往能发生近因效应,却是无法预料。
只要有一次表现得有点异样或特别,那么,过去的表现可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一笔勾销。因此,每一次交往都得小心行事,不能因为是老朋友就“忘乎所以”。
▲修炼自我形象,从小细节着手
小驴驮着一袋大豆走在大路上。
路边的小白兔看了,突然嚷道:“驴大哥,口袋上有个小洞,大豆在一粒粒地往下掉呀!”
“没关系,掉一两
喜欢每天读点心理学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