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见群臣没有出言反驳,知道他们认可了自己的观点,便理了一下思路,接着说道:“因此,寡人以为,选拔人才要多渠道并举,科举是一方面,也要恢复汉朝时期的察举制度,另外,基层小吏若是干的好的,也可以晋升为官。
若是有诸葛孔明之类的世外高人,还要烦请诸位臣工举荐给寡人,所谓进贤受上赏,凡是能为寡人举荐贤才的,寡人一定不吝重赏。
此外,军士吏民皆可上书言事,若是谁能为我肃藩提出好的建议,寡人一定会拔擢使用,不计较这个人的出身。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只要是有本事就来投奔我,我能富贵之。”
群臣听到这句话,知道朱桂求贤的决心不可动摇,便纷纷向他下拜道:“殿下英明,臣等谨遵王命。”
此时,又有官员站出来向朱桂作了一揖,道:“启禀殿下。若是军士吏民皆可以上书言事,那殿下这里每天会收到很多的奏折,岂不是太烦累了?
况且,常言道上贤下愚,殿下这么做,会不会打乱我们肃藩的秩序和纲纪?”
这位官员一看就是个深受四书五经洗脑的人,这样的人虽然自认为在坚持孔子的圣人之道,但其实早就偏离了圣人之道不知道多少公里了。
孔子讲有教无类,只要是人才就行,何必分得那么清楚?
当然,朱桂也不会因为这件事就处罚他,他早已经下令肃藩所有的人都可以向他提意见,确保言路畅通。
今天若是因为这个人的意见不符合他的心意就处罚他,那将来就没有人敢给他提意见了。
如此以来,肃藩的言路必然堵塞,很多事情他就不会知道,耳目被蒙蔽,将来说不定得出大乱子。
这可是亡国之君的路子啊,寡人坚决不能走这条路。
朱桂脸上露出了一丝丝不快,但是并没有发作,而是淡淡地说道:“这位爱卿为寡人着想,寡人也很感动。但是,寡人既然身为这肃藩之王,就应该尽职尽责发展好肃藩,怎么能只考虑自己累不累呢?
我父皇每日日理万机,处理的公务不知道要比寡人多多少,他老人家那么大岁数了都不说累,寡人还不到二十岁,怎么能说累呢?
至于你说的社会秩序问题,寡人不敢苟同,昔日汉高祖刘邦帐下的文武贤臣,有几个不是出身寒微。
不说别的,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刘敬还只是个戍卒,刘敬想要向刘邦提建议,刘邦不顾他们二人身份的天差地别,依旧召见了他。
最后,刘敬向刘邦建议迁都长安、和亲匈奴、迁徙关东豪强到长安强干弱枝,这几条建议刘邦都采纳了,最终保证了西汉度过了前期的不稳定时期,而后有了四百年江山。
刘邦身为皇帝,尚且可以礼贤下士,不计较人才的出身,寡人只是一方的藩王,又岂能摆臭架子,将出身寒微的贤才拒之门外呢?”
这一番话说得群臣佩服不已,包括刚才给朱桂提反对意见的人也佩服地五体投地,纷纷下拜道:“殿下英明。臣等领命。”
李景隆听到朱桂的这番话不由地暗暗心惊,看来这个肃王的志向不小啊,不仅热衷于开疆拓土,还处处向刘邦学习,刘邦是什么人天下人都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
不过,古代的人权虽然没有多少保障,但是给人定罪还是需要真凭实据的,尤其是这种谋反大罪。
向朱桂这种只是吹捧了几句刘邦算不得谋反,这如果也算的话,那天下人就不要谈论历史了。
造反必须得有实际行动才算,比如私藏甲兵,割据城池等等等等。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但是这样的罪名任谁也不敢按到朱桂的头上,原因很简单,谁让人家的老爹是朱元璋呢,你随便栽赃一个藩王,你看看老朱会不会剥了你的皮?
所以,即便朱桂这么说也算不上图摸不轨,朝廷知道了也不会怎么样,但是他这个人不安分却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了,李景隆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有利的情报,他打算散了值就回去给朱允炆写密信,提醒朱允炆当心朱桂。
不管效果怎么样,这也算是他对朱允炆表的一次忠心,相信朱允炆会记住他的好。
等朱允炆熬成了皇帝,自然会回报他现在的忠心。
朱桂见选拔人才的这个决定通过之后,又开始了下一个议题,这个议题他也是思考了很久的,也曾经犹豫过,但是经过仔细的权衡,他还是决定现在提出来,并且尽快地落实下去。
朱桂洒了一眼站在大殿内的诸位大臣,然后淡淡地说道:“诸位臣工,我肃藩地处偏远,周围都是强敌环伺,说到底还是要以武立国。关于加强我国武备这件事,不管怎么做都不过分。
因此,寡人想要召开武科考试,考中县学的称为武茂才,考中郡学的称为武举人,武茂才与秀才一样,免其赋税徭役,并且见到县令可以不跪,考中武举人的,寡人要挨个召见,量才授职。”
武举考试最高的是武状元之类的,但是那是朝廷的礼制,他现在还不敢僭越,先把最高级别定位武举人,以示比朝廷低一级,能考中举人的也已经很了不起了。放在军中锻炼锻炼就可以提拔使用。
这一条意见没有什么大问题,既然要以武立国,那重视武将的地位也无可厚非,朱桂见群臣没有异议,便又说出了
喜欢回到大明做藩王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