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福瑞志》:“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宋书·宗室列传》:“自我皇宋之承天命也,仰符应龙之精,俯协河龟之灵”
《旧唐书·李密列传》:“轰轰隐隐,如霆如雷,彪虎啸而谷风生,应龙骧而景云起。”《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有白龙见,遂名为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八》:“雕虎啸以风生,应龙骧而云起。”
《新唐书·仪卫志》:“第一应龙旗队,第二玉马旗队,第三三角兽旗队,果毅都尉各一人检校。”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应龙之翔,云雾滃然而从,震风薄怒,万空不约而号,物有自然相动耳。”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更筑于龙驹岛,有白龙见,因号应龙城。”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记》:“运之去也,应龙不免为醢。”
《新五代史·南汉世家》:“九年,白龙见南宫三清殿,改元曰白龙,又更名龚,以应龙见之祥。”
《元史·舆服志》:“应龙旗,赤质,赤火焰脚,绘飞龙。”
2、赤鱬:
赤鱬是古代汉族传说中异鱼名。人面,音如鸳鸯,食之可以疗病。其说始见于先秦。
赤:空净无物;蠕:通“需”,柔软。赤鱬属人鱼类,古代汉族传说中异鱼名,最早见之于先秦《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之后《北次三经》的人鱼、《中次七经》之缔鱼、《海外西经》之龙鱼、《海内北经》的陵鱼等都指赤鱬。
吴任臣引刘会孟说:磁州亦有孩儿鱼,四足长尾,声如婴儿啼,其豪膏燃之不灭。据刘说乃缔鱼也。人鱼也叫鲵鱼,据《广志》记载,鲵鱼声如小儿啼,四足。而赤蠕则人面鱼身,叫声如鸳鸯。据说人若吃其肉,可以防病,又说可以不得疥疮。
郭璞《图赞》:“赤鱬之物(一作状),鱼身人头。”赤鱬图多有两种形状:一是人面鱼身;二是鱼形,但非人面。赤鱬为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异鱼,音如鸳鸯。
3、灭蒙:
灭蒙为一种鸟,属禽类,青色羽毛,红色的尾巴,也被叫做孟鸟。历史上关于灭蒙的记载极少,据传只出现过一次就销声匿迹。
4、鸣蛇:
鸣蛇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鸣蛇的样子像蛇,却长着两对翅膀,其鸣声有如钟磬般响亮。
鸣蛇是灾蛇,是大旱的征兆。
张衡《南都赋》有记载:“其水虫则有蠼龟鸣蛇。”
《山海经·中次二经》说:“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5、钩蛇:
钩蛇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钩蛇通过在水中用尾钩把岸上的动物拉入水中捕食。
古代神兽之一,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蛇类,两栖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性情凶猛好斗,有剧毒,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尾部与普通的蛇类不同,分叉如同两个钩子一般,而且钩蛇的捕食方式也是用尾钩来钩住猎物,再进行吞食。这种蛇,在《水经注(若水)》一文中有记载。只是似乎近几百年来,再也没有听说有人看到过这种蛇类了。
出自《山海经·中山经》:“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晋·郭璞注:“今永昌郡有钩蛇,长数丈,尾岐,在水中钩取岸上人牛马啖之。”
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二:“先提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滇海虞衡志校注》:“钩蛇,出永昌,此古所传也。言其尾长,能钩岸上人与物而食,亦鳄之类也。今不闻有此事,其亦他徙而去欤?潮州无鳄鱼,永昌无钩蛇,见生聚之胜也。又按《续传志物》以为出朱提,且言水旁日有鬼弹,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物则折,中人则害,罪人徙此不过十日死。此水土恶劣,阴怪得窟穴其中为虐耳。驱之之法,投以烧石,注以溶铁。万众各鸣瓦盆、瓦器以号呼,其物不死即徙,为政者不可不知也。”
6、天马:
《山海经-北次三经》记载: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糾。
译文:马成山上有异兽,其外形像白犬但是黑色的头,看到人便飞走。它的名字叫天马,发出的声音像是在叫自己。
7、天狐:
天狐,传说中有通天之术的仙狐。早期的狐女形象大多温柔善良、聪明勇敢,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用来形容女子魅惑、凶恶。
狐,五十岁,能变化谓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
传说为治理洪水而操劳得“股无肱,胫不生毛”的大禹,他的夫人涂山氏之女就是九尾白狐。
所以《聊斋志异·青凤》中的老狐精自称“我涂山氏之苗裔”狐在先秦时期曾被视为瑞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狐之善良形象、美好品德之象征、祥瑞之兆,逐渐让位于与凶恶形象、恶劣品质之象征、凶险之兆
喜欢龙脊梁:盗墓者的经历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