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外面闹出这么大得动静儿,也不免引起了厢房里众人的好奇心,于是,众人便纷纷走到露台之上,想看看下面到底是在干什么。
卓飞站在露台上一看,只见二楼各厢房内的客人们都已经站在了露台上,正向着舞台方向观望,而刚才那位孙三公子此刻正站在二楼正中位置最大的一张露台之上,正与一位身着黑色锦袍的年轻公子对着舞台指指点点的,似乎在说着些什么。
卓飞有点明白了,看这架势,恐怕是有明星要上台表演了吧?
果然不出所料,大堂正中的大舞台上,忽然缓缓地降下一幕白色纱帐,随着纱帐落下,刚才还是喧嚣无比的大堂忽然间就变得鸦雀无声了,而就在这时怡情阁的仆役丫环们忽然纷纷吹灭了身旁的灯火,唯剩下靠近舞台附近的一圈蜡烛用来照亮。
卓飞暗暗称奇,心想原来这年头儿的人们就已经知道靠灯光来渲染气氛了啊!这古人的智慧果然是不可小觑也。
而就在卓飞感叹的当口儿,忽见白色纱帐内隐隐绰绰显出一个窈窕的身影来,不待他细看,紧接着便又听到悠扬地琴声响起,似高山流水,似白雪阳春,即使是卓飞这个对音乐没什么细胞的俗人,也很快被这曲天籁般的琴声带入了梦幻仙境之中。
霜天清晓。
望紫塞古垒,寒云衰草。
汗马嘶风,边鸿翻月,垅上铁衣寒早。
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难报。
塞垣乐,尽双鞬锦带,山西年少。
谈笑。
刁斗静。
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
圣主忧边,威灵遐布,骄虏且宽天讨。
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
太平也,且欢娱,不惜金尊频倒。
余音缭绕,不绝于耳,这首北宋蔡挺所做的《喜迁莺》,被那白纱帐之后的曼妙人儿唱得是直如天籁。而卓飞虽然忘记了这首词的作者姓甚名谁,但好在他也算是个酷爱文学的新青年,也曾经迷恋过一阵子的唐诗宋词,所以对这首《喜迁莺》倒是还不陌生。
至于这首词的词意,本是说因为朝廷想要以仁义去感化那些化外之民的守边政策,而此诗的作者当时又的确是生活在天下太平的盛世之中,既然没有战事,便导致了像作者这般守卫边疆的少年壮士,空有着一身的豪情,却苦无用武之地,于是只能生出岁晚难归,年华空逝的叹息来。至于那句“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不过是因作者无功业可建,又归去无望,所以才无奈地把酒自宽,做些自嘲而已。
然而,此时此地,这首词被一名女子唱出来,却又别有一番的味道,你想啊,这首词的作者描写的是空有建功立业、破敌讨虏的豪情却无处可用的心境。但眼下时势却是山河沦丧、国已近亡,那鞑虏的铁蹄更不知何时便会践踏到这里……
嗯,这是不是很讽刺呢?满堂宾客还真就应了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啊!
天下真的太平么?或者……只是因为大家无力去改变现实,所以才在垂死前最后尽情的欢乐一下吧!
卓飞若有所思地望着白色纱帐中那个曼妙的身影,本已快迷醉在温柔乡中的他,忽然间猛地一醒,暗想道:一个女子,一个风尘中的女子,都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仁心,希望能借着唱曲的机会,来含蓄地点醒仍在昏睡麻木的国人,这……此等胸怀,真是令我辈汗颜啊!
再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份资料,上面说南宋时期汉人人口总和最高时接近一亿,当然这个数字是包含了在金国占领区里面生活的汉人的,虽然现在很多砖家叫兽对这个数字都持有怀疑的态度,但卓飞却是比较相信的,原因只有两点,一是咱们汉人勤劳智慧,适应力和生育能力都是超强的;二是想到宋朝养着几百万的厢军,和动辄征召几十万军队的战争能力,若没有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支撑着,有可能么?
而到了元代初期,经元朝的官方统计,元朝全境,汉族人口仅剩下两千多万,不到原来人口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就是因蒙古攻宋,而死在这场战争中的汉族人竟然有六千万之众!虽然这数字里面大部分是间接死亡的,比如因战乱而饿死或者冻死什么的,但想必直接死在鞑虏马刀下的汉人也绝对不会少于一千万吧!
天啊!这是什么样的一场浩劫啊!其实卓飞一直都有些搞不明白,若是蒙元鞑虏涂抹掩饰自己的暴行罪证的话,那还说得过去,但为何在后世的纸上、书上、电视上、砖家的嘴巴上,只要一谈到这段曾在华夏大地上发生的浩劫时,却都是遮遮掩掩地语焉不详,这实在是让人费解。
要说当年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也惨遭了这场蒙古浩劫,却又不见人家会刻意去淡化淡忘这段历史,反倒是时刻以史为鉴,来激励着自己民族奋进啊!
呵呵,如此看来,莫非是我们汉人天生爱面子的虚荣心理在作祟,竟不敢面对曾经被异族践踏的这段耻辱么?
卓飞算不上是一个倡扬民族主义的愤青,在后世,不管是蒙古族或者满族,那都已经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们的同胞,该团结融合而不该去排斥。
但历史毕竟需要真相,我们不应该因为今天立场的改变而去刻意地掩盖淡化昨天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喜欢元初风流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