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改革由上而下发起,洛城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底层奴隶突然从奴隶主手中拿到了土地,还处于迷茫状态,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直到杨俶组织军队,催促监督奴隶们紧急搭建临时住房,这些人才发现自己可以拥有土地与私人的居所了。
他们将不再以苦役犯冠名,而是被称作居民,他们的劳动所得不再完全上交给原先的奴隶主,而是抽取其中三成以地租的形式集中到统治阶级手中。
为什么可以以抽成的形式上交呢,从总量看来,统治阶层的收入似乎反倒减少了——原先他们可以占据奴隶所有的产出。
关键点就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当奴隶使用石器劳作时,假设他每天生产出三单位粮食,其中两个单位用于满足自己生存的需求,一个交给奴隶主。
而这名奴隶主拥有五名奴隶,那么他就可以获得五单位的粮食来满足其家庭的生存需求,同时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政治与军事活动。
现在得益于耕牛与青铜犁的大规模运用,平均每个奴隶能生产五单位粮食了,那么奴隶主理论上可以从五名奴隶身上得到十五单位的粮食,那么他和他的家庭似乎可以拥有更强的实力?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奴隶主变强了,但他还可以更强。
因为把奴隶解放为佃农之后,他们各自组建家庭,男耕女织,人均甚至能产出七个单位的粮食,所以从洛城整体产出来看,大大提高。
底层百姓富裕了,那么杨俶带着部队出征时,就不再是一群奴隶主为重装步兵,外加奴隶打酱油运送辎重的形式了。
封建制度搭建完毕后,军队的结构将变成这样:
首先是控制在杨俶本人手中的近卫军,也就是他的直属卫队,由铁马大枪组成的骑兵。
其次是下面的小贵族,也就是奴隶主转变身份之后的人,他们将被勒令自备战马武器,在首领号召时,率领各自土地上的农民加入。
这些加入的佃农,就是所谓的炮灰部队,会组成最底层的步兵,组成人墙战线。
似乎步兵的战斗力变弱了。
的确如此,但是把贵族步兵中的一部分武装成骑兵,然后把精锐集合起来进攻的战斗力,远超一群战力不上不下的士兵,这也是封建时期不可避免的军事模式。
冷兵器时代没有火炮导弹,假如前几排的精锐部队把对手打垮了,阵型一破,后面就一齐压了上去,并不是单纯计算个体战斗力,然后乘以人数。
以上是洛城封建化后的预期效果。
反映到现实之中就是这样的——洛城现在以洛河城堡为中心,向河流的南岸辐射蔓延,土地沿河分布,每百米就是一名地主的采邑,每个采邑上的作物以水稻与黍米为主,但比起之前单纯地乱种,杨俶又颁布了一道法令。
每个封建主家庭,如果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牧草,才能向首领申请战马分配名额。
列山马经过一年的繁殖,其中一些岁数较小的马匹已经可以用于骑乘,虽然数量对于近卫军来说绰绰有余,但分派到每个洛城封建主头上则完全不足,这时候就要给他们设置条件了。
于是地主老爷们火急火燎开始划出土地来种植牧草,试图把自己武装成骑兵。
土地上作物的种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地主们私自建造的木墙都被杨俶给拔除了,因为洛城将以一个整体的城防体系出现,而不是各自违建庄园。
一道新的石墙把五十多亩地围了进来。
由于是临时建造,石墙非常简陋,间隔五十米左右的箭楼也只是草草搭建,这些都是未来需要完善的工程。
当然,城市的外围防御本来就不需要太多,只要把洛河城堡造坚固了,那么这片土地就固若金汤。
集市区被专门划分出来,位置则在城堡正东面的一块空地。
这块土地原有的主人被杨俶撵走了,给了比这块地大上一倍的耕地当作补偿,且赠送了一匹马驹,结果这家的拆迁那叫一个迅速啊,早上好好的房子呢,下午就彷如挖掘机经过,连地基都找不着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圆形的广场。
广场中间是一个水池,里边养鱼,禁止垂钓。
广场周边全是商铺,缴纳租金,即可入驻。
杨俶考虑过沿街摆摊的小商贩的情况,他们是最容易和商铺主人产生矛盾的一批人。
为什么呢,因为摆摊省去了店面的费用,那么成本自然比较低,如果在售卖物品相同的情况下,租商铺来售卖物品的人自然是吃亏。
如果大家都去摆摊,那要这商铺有何用?
杨俶完全没有召集城管清理小商贩的意思,他所做的,不是限制那些流动商人,而是把商铺广场的经商环境打造得更好。
怎样打造?人流量。
牧场在洛河城堡的西面,港口在城堡的西北角,而居民区却在东面,从居民区去放牧或者坐船,杨俶拆建下来建造市场的区域,正是大家的必经之路。
经过的人一多,进商铺看看的人自然就多。
看的人多,就是所谓的流量增加,那么按照购买率来计算,平均每百人路过,购买的人数有多少,这就是集市的优势所在。
当在集市商铺获得了销量大幅度提升的优势后,租赁商铺的人也不会觉得比街头小贩亏了,毕竟从人流量中获得的利益,已经大幅度弥补了租金的支出。
商贸区可不止这么一处,另外一
喜欢娶个毛妹当老婆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