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长安这边却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安静之中,前些日子还焦急地想要收回兵权的皇帝,近些日子竟然对此事丝毫不提,一直窝在骊山之上休养,再无任何诏令传出。可怜寿王、忠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多次要求面圣,都被拒绝。沈绥估摸着,或许是尹御月已经全盘控制住了皇帝,奈何现如今她们没有能力再闯骊山营救皇帝,只能让尹御月得逞。不过皇帝的判断本就与她们的目的背道而驰,救皇帝也不急在一时,至少下一任储君彻底定下后,或许皇帝才会有性命之危。
又过十日,寿王实在坐不住了,派李林甫亲往幽州探听虚实。忠王则冒险下了骊山,带皇甫惟明、韦坚等少数人马亲自快马往冀州而去,他要去借冀州兵,他已判断幽州失去控制,恐不日大兵就将南下,早日做准备,或许能力挽狂澜,建立大功。李陌与他交情颇深,手中握有仅次于幽州兵力的冀州军,乃是幽州南下最为重要的一道屏障。因而忠王打算抢占这个先机。
然五日后,冀州刺史李陌突然叛变,扣押忠王为质,情势再度急转直下。此事一出,充分证明幽州以外的地方势力各怀鬼胎,李陌显然是一个投机者,他似乎打算从幽州之事中取利,即便得不到好处,至少不能有损失,忠王对他来说,显然是一个最好的挟持对象。忠王之于他,相当于汉献帝之于曹操。
长安中央朝廷的官员已经嗅出北方前线不对劲的气氛,近些日子来,不断有官员要求面圣,全部被皇帝拒绝,官员们联名在殿外请愿,要求面见圣人,都被无情地挡在殿外。金吾卫大将军杨朔一直守卫在殿外,不让任何人跨入一步,谁问皇帝情况,都只是一句话“陛下玉体欠安,须无声静养,不见任何人。”有他在,谁也不敢强闯,何况大家也都明白杨朔是最为忠诚的将领,既然他如此沉稳,皇帝恐怕并没有出事。只是皇帝没出事,北方出大事了!大家都等着向皇帝禀报,以求明确的旨意下来,好去做事。如此不闻不问,到底是什么意思?
时间已入七月中旬,盛夏酷热难当,人人情绪焦灼,数千双眼睛全盯着幽州的局势。圣心难测,没有皇帝的明确旨意,底下大臣也只能干着急,不敢擅自行动。有部分察觉形势不对的官员,已经让全家老小打好包袱,率先转移走了,就等着随时跑路。
七月底,圣人终于下了第一道旨意,命金吾卫将军王忠嗣携诏令,率三千金吾卫士兵,急行军前往幽州,查明之前下达的诏令的执行情况。
而此时,一直未曾传出消息的尉迟焉终于有消息了。封子坚经过大半个月的艰难寻找,终于找到了失踪了的尉迟焉。这位李瑾月的左膀右臂,身受重伤,身边只有一个十人的拱月军小分队,一直躲藏在深山之中。根据她们的回报,早在六月上旬时,整个幽州就已陷入了诡异恐怖的气氛之中,将领们陆续失去理智,完全任人摆布,竟然推举战功资历全然不足够的安禄山与史干二人作为幽州大都督府的代理大都督和先锋大将军,而且此二人手上居然有皇帝任命的诏书和幽州大都督府全部部署的兵符,包括李瑾月的直属,几乎是转瞬间就将幽州兵权全部拿下。如此看来,寿王送兵符的人失败了,兵符还是落入了安史二人的手中。拿下幽州后,他们便开始了斩杀异己的残酷行动,一切不受控制的隐患,他们都不会放过。这当中自然包括李瑾月留在幽州的一千拱月军亲兵。
察觉到事情不对劲的尉迟焉试图连夜带领拱月军潜逃出去,奈何被发现,一路搏杀,拱月军死伤大半,到最后穷途末路,尉迟焉等十一人是在另外一只小分队牵引敌军注意力的绝境下逃出,拱月军除了她们,几乎全军覆没!
这件事无疑对李瑾月是一个重大打击。那些姐妹们,对她来说是出生入死的同伴,是她耗尽心血组织建立起来的亲兵部队,她们没能死在抵抗外敌的战场之上,却死于内部叛军之手,这让她一时之间无法接受。
然而,更为沉重的消息再度传来。八月初,安禄山、史干正式发兵,率先攻打幽州西南侧的易州,幽州铁骑卷土而来,如冷箭勃发,撕裂大唐脆弱的内部防御线,制造出一个恐怖的贯穿伤,并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向西南方向推进,直逼洛阳、长安而来。叛军与王忠嗣率领的金吾卫于莫州短兵相接,王忠嗣不敌溃败,回兵冀州,与忠王汇合,暂时偃旗息鼓。
八月初十,安禄山以及更名为史思明的史干二人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向任何敢于抵抗他们的力量宣战,一场浩劫突然爆发。自此以后,这场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动乱留笔史书,史称“安史之乱”。
而史书也将永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这场动乱的英雄人物之名——安北晋国大公主、瀚海大都督李瑾月。唯一一个手握重军兵权,以平乱大功获得皇太女之位,顺利登顶大宝的女帝。
喜欢唐谜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