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一分,张磊没有很急躁的发第二球。而是将评乒球在地板快弹两下,随即在球台上反弹两下,控制下节奏,随后才端到眼前,矮身准备发球。
玛德琳此时看球都急出了一身汗,她向姐姐抱怨道:“姐姐,那个叫张磊的家伙是不是看到自己得了一分,就故意拖时间呀?我看其他选手发球不是这样的呀。让振东用更长的时间去准备,是不是吃亏了?”
坐在米兴邦等教练组身边的漂亮姐妹,自然就是维多利亚与玛德琳,不过他们彼此还不认识。
米兴邦的英语相当好,听出这对姐妹似乎很为孔振东着急,这小子来瑞典打球还没多久,就有这样的铁杆粉丝了?
米兴邦不由感兴趣的听听维多利亚姐妹聊什么。
维多利亚也皱眉道:“我看佩尔森,瓦尔德内尔,阿佩阿伦他们发球,也都不这样,或许他们中国人发球就是狡猾一些,想骗孔振东的假动作吧?”
“小姑娘,我想你有些误解。”米兴邦道:“中国球员与欧洲球员的发球准备时间不同,主要是节奏的酝酿与变化,到没有刻意让对方延长等待时间的意思。我们追求的是发球瞬间的突然变化。”米兴邦见这对热爱乒乓的姐妹对中国打法似乎有些误解,于是出言解释几句。
八九十年代中国乒乓派出国外的教练与队员就不少,还不存在很严格的技术打法封锁。何况米兴邦在欧洲执教多年,对普通球迷,有些不涉密的技术还是可以讲讲。
米兴邦话音刚落,张磊的这个发球就已经离板飞出。
孔振东与张磊二人,几乎救在乒球离板的瞬间,节奏瞬间由风平浪静切换到波澜壮阔。
球场的气氛也仿佛在压抑的极点爆裂开来。
有了米兴邦的提点,维多利亚与玛德琳似乎更能比较出中国与欧洲发球体系的不同。
欧洲运动员发球,往往准备时间短,准备的时候,身体也在较大幅度的运动,与发球后的高速对决一脉相承。
中国队的发球,往往准备阶段,调节时间长,刻意压慢,甚至达到凝滞的瞬间,随后在发球瞬间,人,拍,球,才在瞬间炸裂开来,整个节奏也在瞬间有绝对静止切换到高速对垒。
中国人发球的优势除了球本身的旋转与球路变化多端之外,这一节奏的掌控与切换,也是让欧洲人处于绝对被动的关键因素。
还好,孔振东自小接受的也是这一种发球,接发球体系的训练,张磊的优势就被孔振东的准建发力与抢攻抵消了。
孔振东这一板上台就是台内正手斗短球,张磊二十年的乒乓功底摆在那里,自然是乐意奉陪。
于是现场观众掌声雷动。欧洲看球的观众见过很多佩尔森那种正手连续对拉相持,也见过罗斯科夫那种反手持续快弹,可是双方球员变化多端的台内斗短球,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种灵巧机变,将乒乓的美感与变化以几乎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他们大呼过瘾。
虽然现场狼獾队的观众看了几十场孔振东的球,滑雪人队球迷也看了几十场张磊的球,可是这样淋漓尽致,针锋相对的台内搏杀,还是只有在他们两人直接对话是,才打得出来。
彭教练笑着道:“振东真是大胆呀!以他的台内基本功,和张磊搏杀,勇气可嘉,但还是在送分呀!”
李教练点头赞同,米兴邦却饶有兴趣的盯着中央球台,一瞬不瞬的看着两人快节奏的短兵相接。
从经验上,他赞成彭教练的判断,可是他相信孔振东的头脑。台内斗短球是这小子接发球抢攻营造的局面,他一定有所依仗,才这样做。
孔振东基本功当然不如张磊,可他依旧敢于不断加快台内搏杀节奏,当然有所依靠。
依靠的就是十四岁巅峰期的敏捷反应。这种敏捷反应在台内技术上,就是中国传统的小快灵技术的升级版。
一旦台内斗起小球,张磊力量上的优势就被削弱,如果是纯粹基本功的连续反手快弹,或者正手来回摆短,来回互挑,张磊的基本功都占优势。
可是孔振东却在台内斗球中,十八般兵器来回使用,快速切换,这样,每一种斗球技巧,孔振东与张磊两人都具备,就算张磊基本功更强,一两板内,根本杀不死孔振东。
相反,连续挑,拨,弹,摆,切,削的变化,则对反应的要求更高。
乒乓球运动中,十四岁球员的力量永远没办法与二十六岁球员抗衡,同样的二十六岁球员的反应速度永远跟不上十四岁球员,这是身体发展的客观规律。
孔振东主动与张磊斗台内快速搏杀,拼的不是基本功,而是反应速度!
连续六七板各种台内技术切换后,张磊回球下网,孔振东拿下这一分。
彭教练与李教练在看台上感觉脸被打得啪啪的~
还好周边都是老外,听不懂两人刚才的谈话,不然脸就丢大了。
虽然孔振东拿下这一分,彭教练与李教练隐隐感觉不对头,却还没分析出孔振东的战术精妙之处。
随后的几个接发球,以及孔振东自己的五个发球,他都主动的尽量将球引向台内搏杀,十球之后,孔振东7:3领先。
到这个时候,彭教练与李教练才彻底明白过来,孔振东与张磊拼的不是基本功,二是反应力。
李教练叹道:“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原来台内搏杀,技术好的,基本功扎实的,也有可能输球。以前怎么没人这么打过?
喜欢乒乓天王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