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渥本没想那么多,只想着把球踢给自己的老师就算完了,反正自己和那王镣也没什么交情,他也做不了主,一切全凭恩师定夺便是,这样的话献城也好,固守也罢,所引发的责任都会由自己的恩师顶着……
可现在听恒常英这么一说,裴渥登时反应过来。
有道理啊……
一想清楚其中利害关系,裴渥便觉自己又陷入到了死循环——他要是有什么办法的话也断不至于给恩师写信、也断不至于将球踢给恩师啊!
恒常英见他没高兴几分钟的脸又垮下来老长,顿时神情严肃地再一拱手,坦言道,“大人不必心焦,我家公子已为大人准备好了万全之策。”
“可、可是,若有万全之策那何必还要本官求助于恩师呢?难道这万全之策本官还用不了……非恩师而不可行?”
“正是。”
冷狄当初在汝州城外还真是制定了俩套截然不同的计划。
一套按他自己的想法,具体说起来的话……就是怂恿王仙芝他们直抵东都洛阳,和唐王朝全面开战;当然了,对于这套计划冷狄倒是真不在乎他们两方谁会胜出,他只是想看看能不能靠自己一己之力最大限度改变历史进程……
不过后来由于身份险些被王镣揭穿,这套计划也就胎死腹中了。
而第二套计划……倒是按照历史进程来设计的。
冷狄让恒常英带着后安歌先行赶到蕲州,让蕲州节度使裴渥做好御敌准备,若是王仙芝他们回撤,定然是要攻向蕲州的,到了那时,这套计划的所有核心关键便都集中在王镣、裴渥、王铎和王仙芝这几人身上。
说到底,他给裴渥出的主意也很简单,王镣毕竟是王铎的亲弟弟,王铎现在又高居庙堂贵为国公,只要裴渥在信中稍一点提,王铎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无非就是……招安呗。
只要能将贼寇招安,那裴渥和王铎的问题就全能迎刃而解,王仙芝也乐得不费一兵一卒,反正他心里也早就想被招安了……
就算这套招安计划最后也如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失败了……那于冷狄而言其实也没什么损失,而且细细想来……冷狄还是这一整套计划中唯一得利的一方。
嗯……毕竟这种同时怒刷两个敌对阵营好感度的行为……他还是非常享受的。
裴渥听从了恒常英的建议,将蕲州所发的事情仔仔细细写进了信里,然后又给自己的恩师提了个“不如说服圣上招安贼寇、以保王大人及蕲州城池安全”的建议,最后为了让自己的恩师印象深刻,他还将王镣送来的那封劝降信也一并寄回了长安。
王镣的劝降信送出去的时候,王仙芝和王镣很急;收到劝降信的时候,裴渥很急;两封信一起送到长安的时候,王镣裴渥和王仙芝都很急,而收到信的王铎……更急。
得知自己的亲弟弟被扣押在贼寇手中,王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虽说前些天他也得知了汝州失陷的消息,不过就王铎对自己弟弟的了解……他觉得王镣应该早就在战火烧起之时就逃出城外去了,况且后来洛阳驻军收回汝州城的时候,阵亡名单上也没有王镣的名字。
没想到居然是做了俘虏……真是胡闹。
但气愤归气愤,俩封信的出处没有任何问题,也由不得王铎不信,他仔细斟酌了片刻,觉得自己学生的建议非常靠谱,刚好前段时间也常有大臣上书建议招降王仙芝,而圣上似乎也并不反对,那这样看的话……
于国于民于他们几个当事人而言,招安确实是最好的办法了。
再说了,朝廷方面本也不愿眼睁睁看着王仙芝的势力越来越大,所以在王铎的固请之下,僖宗权衡再三,便给了王仙芝本人一个“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衔。
嗯……只给了王仙芝一个人。
……其实也不能说是朝廷小气,毕竟虽说僖宗有招安之意,但奈何朝中历来有党派之争,无论什么问题,只要有人提出来,甭管对错与否,都有人持反对意见。
招安王仙芝众贼寇这件事自然也不例外。
朝堂中至少有一半大臣在听闻王铎提出的建议后表示坚决反对,他们觉得此举不妥,若是开了先例,那以后就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那王仙芝还不如庞勋,朝廷理当除之而后快。
就这,一群人居于庙堂吵了个地覆天翻;不过好在僖宗少不更事,执掌大权的田令孜也只是个唯利是图的家伙,如此吵了几天,僖宗还是下了招降诏书,但为了堵住朝中持反对意见那些大臣的嘴,僖宗也适当做了让步。
招安招安,就只招安王仙芝一个人,行了吧。
话分两头说。
当王铎在长安为自己亲弟弟走动的时候,蕲州这边裴渥和王仙芝也没闲着,裴渥怕王仙芝没耐心先打过来;王仙芝呢,则是没办法让自己这么多手下什么事都不做干等着……所以两方人马一直交涉未断。
王仙芝天天催裴渥到底怎么说;裴渥呢,也天天安慰王仙芝要有些耐心,如此种种,不在话下。
就这么耗了些时日,两方人马总算盼来了朝廷的使者——马公公。
事情有了结果,剩下的便是走程序。为了表示诚意,裴渥将宣旨地点设在了蕲州城外;王仙芝呢,也带领着各队将领头目前来跪拜接旨。
两方人马此刻其乐融融,全然看不出有丝毫仇恨。
冷狄和赵英杰在义军队伍中也算有一官半职,自然也跟着
喜欢涅徒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