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曹彬去讨伐江南,并对他许愿说:“等你打败了李煜,我就让你做宰相。”潘美听说了,就祝贺曹彬,曹彬笑着说:“还有太原没打下来呢!”不久,曹彬果然俘虏了李煜,回到汴梁,太祖却变卦了,说:“本来打算让
你做宰相的,可惜刘继元不乐意,你还是做少侍吧。”
原典
既迎而拒者乖。
注释
注曰:刘璋迎刘备而反拒之,是也。
解释
很多做领导的都喜欢说自己赏识人才,但招揽到人才又
不用,就像请来客人却又拒之门外一样,只能招致怨恨,旧
情丢了不说,还结上了新怨,这是最愚蠢不过的举动。
举例
战国时,庞涓和孙膑一起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先到了魏国,很受魏惠王的赏识,魏王把兵权交给了他。庞涓得志后,把孙膑也推荐给魏惠王。等到孙膑来了,庞涓又嫉妒孙膑的能力,就污蔑他,残酷地折磨他,挖去了他的膝盖骨。孙膑只能装疯卖傻,终于脱身,跑到了齐国。不久,庞涓带兵去攻打韩国,齐王起用孙膑,率兵袭击魏国的都城。庞涓半路回师,遭到孙膑设下的埋伏,兵败身亡。
汉朝末年,刘璋镇守益州。建安十六年,张鲁来犯。刘璋听从法正的计谋,迎接刘备入川,讨伐张鲁。但刘备入川之后,刘璋又起了疑心,拒绝了刘备。刘备大怒,进攻刘璋,
把他包围在成都,刘璋投降,刘备兼并了益州。
原典
薄施厚望者不报。
注释
注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王氏曰:“恩未结于人心,财利不散于众。虽有所
赐,微少、轻薄,不能厚恩、深惠,人无报效之心。”
解释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的少就不能奢望回报的多。这个道理既适用于个人的努力与收获,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人提倡施恩不望报。老子说:“施恩不要心里老想着让人报答,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却要时时记在心上,这样才会少烦恼、少恩怨。”就是说把施舍当作自己的义务才会体会到快乐,没有回报也不要怨恨烦恼。如果给人家的少又希望回报的多,就更错了,这不符合多数人的人性。
文子说:施予的多回报就丰厚,得罪人多仇恨就大;施予的少而回报多,积怨深但没有后患的几乎没有。
《史记》记载,宾客对信陵君说:有的东西不可忘,而有的东西不可不忘。人家对你有恩,你不可忘记,而你对人家
有恩,就希望你忘了它吧。
举例
战国时,齐威王八年,楚国大举发兵进攻齐国,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求援,让他带上百金、十套车马作为礼物。淳于髡仰天大笑,把帽子上的红缨都扯断了。齐王说:“先生是认为礼物少吗?”淳于髡说:“岂敢。”齐王说:“那你为什么笑呢?”淳于髡说:“今天早晨,我从东边过来,看见路边有
个种田的,他拿着个猪蹄子和一杯酒,正在祈祷:‘五谷丰登
啊,丰衣足食!’我看他献给神的礼物那么少,却希望得到
那么多,所以笑他啊。”齐威王明白了,又增加了十倍的礼物,还有白璧十双。淳于髡带着这些东西到了赵国,赵王给了他精兵十万、甲车千辆,楚国听说了,当天夜里就撤兵了。
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个诸侯灭了智伯,瓜分了晋国。智伯的家臣豫让在身上涂了黑漆,吞了木炭,改变了声音和面貌,发誓为智伯报仇。他三次行刺赵襄子都没有成功,赵襄子下令杀他,豫让呼天抢地,哭得眼睛里都流了血。行刑的人说:“你是怕死吗?”豫让说:“我不怕死,伤心的是我死了以后就没有给智伯报仇的人了。”赵襄子说:“你以前侍奉范氏,智伯灭了范氏,你忍辱偷生,不但不给范氏报仇,反而又去侍奉智伯,现在智伯死了,你却报仇之心如此强烈,为什么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的时候,他拿我当一般人看待,我当然也像一般人那样对待他。后来侍奉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我当然也要用国士的方式报答他,
这怎么能一样呢?”
原典
贵而忘贱者不久。
注释
注曰:道足于己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
有,贱亦固有。惟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
不久也。
王氏曰:“身居富贵之地,恣逞骄傲狂心;忘其贫贱之时,专享目前之贵。心生骄奢,忘于艰难,岂能长久?”
解释
真正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把功名利禄、贵贱荣辱看得很淡薄。不论富贵贫贱,都保持自己的本色,这才是孟子所谓的真君子、大丈夫。只有修养不够的小人,在突然富贵或者发迹的时候,才得意忘形,不但忘记了过去的贫贱和艰难,也忘记了做人的根本,自我膨胀,当然不可能长久。
《管子》说:贵而不讲礼的人会恢复卑贱,富而飞扬跋扈
的人会恢
喜欢素书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