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人才的流向,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兴亡。孔子说:有智慧道德的人,首先要回避动荡不安的时代,其次要远离祸乱危险的地域,再次是避开女色的诱惑,最后是回避流言四起的场所。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我保护的经验
之谈。
原典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注释
注曰: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
贤而养之。王氏曰:“若要治国安民,必得贤臣良相。如周公
摄政辅佐成王,或梳头、吃饭其间,闻有宾至,三遍握发,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国家大事,如周公忧国、爱贤,好名至今传说。
聚人必须恩义,养贤必以重禄;恩义聚人,遇危难舍命相报。重禄养贤,辄国事必行中正。如孟尝君养
三千客,内有鸡鸣狗盗者,皆恭养、敬重。于他后遇
患难,狗盗秦国孤裘,鸡鸣函谷关下,身得免难,还于本国。孟尝君能养贤,至今传说。”
解释
这里讲的依然是人才对于事业的重要。做领导的,不但要有求贤若渴之心,而且要有厚禄高薪养才之意。
只要是人才,他的才干必然不同于普通人,他的要求也自然不能和普通人一样对待,没有优厚的待遇,留不住人才。
《吕氏春秋》说:最高明的人发现人才,中等的人善于做事,最差的人才着眼于发财。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宝剑,不如得到一个高明的铸剑人,得地千里,
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举例
秦穆公要称霸的时候,繇余来自戎,百里溪来自宛,蹇叔来自宋。正是这些人才的帮助,才为秦国称霸的建立和后
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原典
国将霸者士皆归。
注释
赵杀鸣犊,故夫子临河而返。
解释
国家有了称霸的迹象和打算的时候,有才能的人就争相来归附。因为当一个国家处在上升过程中时,需要大批的人才,而那些有才能的人看见了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机会,就会前来投奔。所以,在历史上,每个处于兴盛中的国家,无一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吕氏春秋》说:土地从属于城市,城市从属于人民,人
民从属于贤者。
举例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士而闻名,
而他们养的宾士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原典
邦将亡者贤先避。
注释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鲁是也。
解释
和上面的情形相反,一个国家正在走下坡路的、将要灭亡的话,贤明的人将纷纷逃离故园,避难他乡。正在衰败中的国家,真正的人才都得不到重视和使用,奸臣当道,小人横行,他们只有选择离开或者装糊涂了。所以,历史上正在
走向灭亡的国家,大都人才凋零。
举例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许多才识之士,或遁入空门,成了一代高僧,或隐逸山林,自甘清贫。诸葛亮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乱世时贤德之
士的心态。孔子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也是这个意思。
原典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
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注释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浅之道德;国之浅则无忠
贤也。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长万物;沟渠浅窄,难
以游于鲸鳌。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岂肯尽心于朝。
高鸟相林而栖,避害求安;贤臣择主而佐,立事成
名。树无枝叶,大鸟难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宽,仁义不广,智谋之人,必不相助。”
解释
这里继续引申吸引人才的道理:如果做领导的自身无德无才,气量狭窄,就无法吸引人才,有了人才也不会利用。正如:土壤不肥沃,生产不出甘美之物;水浅的地方,游不来大鱼;没有枝叶的树木,引不来大鸟;树林不茂盛,藏不
住虎狼之类的大野兽。
原典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注释
注曰: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峻,根不坚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修仁行政,无贤相助,后有败国、亡身之患。
池塘浅小,必无江海之量;沟渠窄狭,不能容于众流。君王治国心量不宽,恩德不广,难以成立大事。”
解释
山太高了容易崩裂,水太满了容易外溢。这里的意思是,做人不能骄傲自满,应该谦虚为怀。
骄傲的人气量狭小,谦虚的人恢弘大度。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当人处在危难困苦之时,大多数人会警策奋发、励精图治;一旦发达,便放纵骄横。因此古今英雄,善始者多,善终者少;创业者众,守成者鲜。这也是人性之常有的弱点。
《淮南子》说:物盛则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所以,聪明睿智的人应该谦虚,多闻善辩的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无知,勇敢而有毅力的人应该知道有所畏惧,富贵的人应该节俭,德施天下的人应该礼让。如果违反了以上五个
方面就有危险。
举例
让吴国称霸
喜欢素书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