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常言,教化之道在于有教无类,具体实施则要因材施教。在下如今为人师表,便要遵从圣人之言,不知诸生到书院进学所求为何啊?是想求个功名前程日后入仕为官还是想要继承先贤之道成就一代名儒?”李修元环顾学堂众人,又看向梁山伯笑道:“山伯,你先来说说!”
梁山伯一愣,赧然回道:“学生没有先生说的这么大志向,家母把学生送到书院来,就是为读书识字,学些算术,好让学生以后回乡做一名账房先生!”
众儒生都大笑,李修元又问道:“那你自己呢?如今你的志向为何?”
“学生愿做一方县令,为百姓做些实事!”
“一方县令?山伯不嫌官小?”李修元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梁山伯连连摆手:“不不不,以学生之能,最多就只能做一方县令。”
李修元又问宁采臣:“采臣有何志向?”
宁采臣笑道:“哈哈哈,学生乃是俗人,做梦都想要金榜题名,官呢自然是做的越大越好。”
众儒生又是一阵大笑。
“鲍仁你呢?”李修元看向他问道。
“学生进书院也是为求取功名!”鲍仁回道。
李修元并未对三人的志向做任何评价,只自顾自的说道:“诸生相从于此,都带着一颗求学之心。在下学识浅薄,怕不能给你们很好的帮助,就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
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这四件事都很重要,你们听仔细了,不要疏忽怠慢。
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勤学: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责善:“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李修元对诸生说的话,取自于前世记忆中,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后,所写下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也是阳明先生对儒生治学的看法。
祝英台的身体渐渐挺直,细细的听着王先生的传授。其他的儒生也被李修元的治学之法折服,心中暗暗赞叹。
只听祝英台道:“先生刚刚说了自己的治学之法,学生受教,恳请先生传授您真正的学问。”
众儒生也一起向李修元看来,眼中带着渴慕。
陆山长擅长史学,乙字班的方琼先生擅长辞章之学,丙字班的陈珣先生擅长格物之术,也不知这位受陆山长推崇的王先生身怀何种惊人的奇学。
“呵呵,儒家之学,先贤之道传下来约有八字,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李修元看着众儒生笑道:“不过依在下看来,正心诚意作为一种修养方法由先贤们说说也就算了,格物致知的解释却有些谬误!”
“什么,王先生竟然在质疑先贤之道?”众儒生心中惊骇,连性格慷爽的宁采臣也有些惊愕,只有祝英台流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只听李修元又道:“先贤们说要先格物才能致知,在下却要说知乃自性,不必向外部格物穷理,格为正,格物便是正心,一切要返求自性,只需致良知即可,而致良知向外延展,则为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并非是我知道这个道理,却做不到,而是那些你做不到的事,并不是你真正知道的事。”
“致良知的依据莫不是孟子所言的人之四端?”
“知行合一,先生可否详细解说?”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李修元看着学堂中的众学子笑道:“这些便是在下的全部学问了,以后的时日,在下会为诸生详细讲述心学”
喜欢大宋仙魔录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