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备创制中心自从创建以来,设计研发制造的军备、仪器和设施不计其数,要说最赚钱的研发产品,当属渡体常规属性检测器。
渡体常规属性检测器,顾名思义是专门用来检测渡体属性的仪器。在御敌卫国战争结束之后,锋刃议会和帝国军备创制中心相继成立,渡体常规属性检测器是帝国军备创制中心成立之后,研发的第一批科技产物中的核心仪器。
最初的几代渡体常规属性检测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检测过程繁琐检测结果也不够精确,而且由于其体积十分巨大,整台设备移动起来都需要百十号人员,其体积和重量由此可见一斑,当时渡体常规属性检测器的众多研发方向上根本找不到“便携”这一档。
渡体常规属性检测器在推广的初期很是顺利,毕竟当时帝国战争学院一家独大,整个大陆的人才都要到圣御都城帝国战争学院总部进行渡体属性检测,难以移动的缺点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根本算不上缺点,不仅如此,体积巨大反而还成为了彰显技术实力的有力佐证。试想一下,缥缈虚无难以捉摸的渡体,在这台岿然而立的庞然大物前,竟然能够被分析量化,任谁在当时都会觉得如梦如幻。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顺应时代,方可存活。
这是渡体常规属性检测器的诞生期,在纳德纪年21年,德拉季奇三世继任帝位,开始大力推广私立战争学院之后,渡体常规属性检测器的发展却进入到了一个极长的真空期。
私立战争学院的不断兴起,直接导致了各类人才爆炸性的增长,再说句题外话,锋刃议会和四大子机构也是在这个阶段通过吸纳各类人才逐步完善起来的。帝国军备创制中心也从帝国军备科技的标杆一跃成为整个纳斯帝国各领域的技术标杆,涉及养殖、种植亦或是机械制造等一切民生科技,毫不夸张的说,帝国军备创制中心是纳斯帝国重新崛起的最坚实的基石。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的大环境和政策导向时,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帝国军备创制中心是被纳斯帝国强逼出来的基石。
钢铁议会下设的四大子机构,起初都是帝国直接圈养的金饭碗。德拉季奇三世上任之后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直接把帝国军备创制中心的金饭碗砍了个稀巴烂,史称“三缺一之变”。改革之后,帝国军备创制中心军备的制作与开发仍旧由帝国直接管辖拨款,但是其余各类研究和开发则需要军备创制中心自给自足,自负盈亏。
现在看来,德拉季奇三世无赖一样的思维确实提升了创制中心研发人员的主动性,为帝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但是当我们再进入考察整个历史事件,把各种因素都考察到的话,我们会发现德拉季奇三世的这一举措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德拉季奇三世一上任就不遗余力的大力推广私立战争学院,一开始整个局面都是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大的弊端——人才的就业——逐渐暴露了出来。战斗型人才和帝国体制型人才的就业还比较乐观,毕竟当时军队仍在扩军,帝国职能机构也正在完善。唯独技术型人才就业压力直逼天际,纳斯帝国唯一能消耗技术型人才的机构只有帝国军备创制中心,但是培养了人才不招收,自己打脸是小事,技术型人才一旦心怀不满心生怨恨,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科技犯罪的暗流,这是绝对不能不防的。
据考证,在纳斯纪年35年,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在400人左右,但是仅仅到了纳斯纪年40年,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已经突破了7000人,这还仅仅是毕业生的人数,如果要再加上当时各个私立战争学院里的学院,人数可能翻倍。
德拉季奇三世也是迫于如此的压力,不得已下令扩建了军备创制中心,以求把明显过剩技术型人才全部吸收掉。然而,在扩建军备创制中心的第一年德拉季奇三世感觉自己的脸都快被现实抽肿了,帝国军备创制中心一年的花销(所有人员的工资福利、建筑物和研发费用)竟然比帝国军队的军费还要高,据统计,当时帝国军队在编人员高达一百七十万,而帝国军备创制中心在编人员只有不足两万人。
可以说但是的德拉季奇三世真是湿柴火烧锅——憋气带窝火,思忖好久才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也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三缺一之变”,由此帝国军备创制中心正式进入放养时期。法令主题基调如下,细节方面在此不予讨论:
一、军备研发与制作由帝国统一管辖调度,其余一切研究经费自行筹措。
二、每个研发团队每年必须至少有一项能够带来可观利润的研究成果,利润不足以维持后续研发的团队,全员辞退。团队人数越多,利润需求越高,坚决杜绝闲散人员。初步研究费用,自行筹措。
三、科研成果部分利润需上交至帝国军备创制中心,用于管理及设备维护,结余部分可自行支配。
法令主旨明确,当时曾被戏称为“自行筹措令”。
在这样一个丢掉金饭碗、自谋生路的、“后妈养”的机构里,渡体常规属性检测器便携款Ⅰ型在法令颁布第三年,也就是纳斯纪年43年,被制造了出来,遗憾的是在研究成果评审会上,这一神作各路专家集体打上了科技废品的标签,扔到了科技废品仓库。
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光,在废品库里呆了两年,德拉季奇三世
喜欢渡体:无边暗夜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