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威廉式风格。”娜塔莉任凭艾琳抓着自己的手,心中却习惯性的开始了分析,“没有闲言碎语,更没有莫名其妙的不知所云,影片一开始就直入主题,丝毫不拖泥带水!”
“要开始了!”艾琳忍不住嘀咕了一句。
就在她旁边,来自《纽约客》的影评人大卫·登比紧紧皱起了眉头,影片开头第一个画面就是特效,完全是在炫弄,这样的电影简直让人生不起任何好感,不是说影片不能使用特效,但用得着上来就搞这么一出吗?难道不能采取缓缓渐进的叙事方式?
“开头,失败!”他直接在本子上划了一句。
然而,当巨大的太空飞船越来越接近地球的时候,用模型制作和cgi特效充分渲染的镜头,在影厅中引发出阵阵惊呼和赞叹,就像是前年他们在影院中看到《侏罗纪公园》中的那头霸王龙一样,目瞪口呆。
这是现今最好的特效技术!
作为电影爱好者娜塔莉确信这一点,而《洛杉矶时报》的女记者莎拉也确信这一点。
影片还在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多方位交待外星飞船降临前的人类生活,以及塑造几位明显是主角的角色,杜克·罗森伯格最拿手的爆炸戏还没有出现,但坐在洛杉矶市政影厅中的莎拉,可以从身边观众屏住的呼吸和极其认真的表情中看出,影片非常非常吸引人!
好莱坞、白宫、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hsd纪念碑、自由女神像、中央公园、帝国大厦……全美无数的标志性建筑都被外星飞船的阴影所笼罩。
纽约、费城、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等大城市的上空,在绚丽如晚霞的火云散去之后,外星飞船显露真身!
银幕上从孩子到警察到出租车司机无不目瞪口呆,银幕下从纽约到洛杉矶,从西雅图到迈阿密的观众也都瞠目结舌!
这精心制作的特效,或许在王杰的眼中,也就是差强人意,但在这个年代的观众看来,那就是最顶尖最真实的存在!
南加州大学附近的影院中,艾伦、琼斯和库尼特斯眼睛瞪的溜圆,嘴巴微微张开,似乎见到了什么难以置信的事情,他们流露出的表情只能用一个词汇来形容——震撼!
“上帝啊,救救我吧!”库尼特斯捧着胸口,“有了《独立日》,其他的特效影片怎么看得下去啊!”
“威廉导演这是在毁灭全好莱坞的特效影片!”
火光渐渐散去,影片进入了稍缓的过渡情节,琼斯抓住机会,跟旁边的两名同伴说道:“明年夏天以特效为卖点的影片要完蛋了!”
“肯定要完蛋!”艾伦附和道。
普通影迷最为关注的自然是特效,他们都在等待,等待亲眼见证全美的各大城市和标志性建筑被外星人摧毁的那一刻,等待看到完全版本的白宫灰飞烟灭的场景……
坐在芝加哥的影院里,罗杰·艾伯特的着眼点肯定不是特效,虽然不是坚定的反特效和大投资主义者,但作为眼光“非常高明”的影评人,着重关注的地方必然是其他方面。
比如影片的结构和叙事方式。
除去外星人攻击和人类如何应对这一主题外,导演王杰还从细微处入手,紧紧抓住北美观众最为关注的一些问题,既能舒缓因为悬念和大场面带来的神经紧绷,还能起到点缀主题的作用,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从而利用有限的篇幅,将几个主要角色塑造的有血有肉。
比如,影片从几个角度歌颂了亲情。
联邦总统夫妇爱自己的女儿,王杰着重描述了总统一直在想着自己的女儿和妻子,在很多紧要关头,总统都紧张的问手下——我的女儿在哪里——其实,加起来也没几个镜头,但王杰轻易就让“总统爱自己的孩子”的形象深深的印在观众的脑海里。
即使罗杰·艾伯特自认为高雅脱俗,也不得不承认全美崇尚“家庭第一”的主流价值取向,总统的家庭简直是全美家庭的典范,王杰竭力描述美国总统“家庭第一”的观念,无疑会讨好主流观众。
还有那个借酒消愁的拉丁裔飞行员,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勇猛的撞向外星飞船,他这么做最大的原因不是什么虚无飘渺而又显得假大空虚的某某主义,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为了家庭献身。
罗杰·艾伯特很清楚,这种为了亲情的牺牲,尽管显得极其俗套,却往往是电影中最令人感动,百试不爽的“催泪弹”,一倒一大片,导演王杰如此设计,同样是在讨好观众。
是的,在他看来,无论是爆炸,还是对于亲情爱情的描述,王杰这个导演,始终紧扣着主流价值取向,用最庸俗最让他讨厌的方式讨好市场和观众,但影片最令人厌恶的,还是另外一项!
而这一幕,却引爆了全美普通观众的情绪,堪称影片除去特效外最大的杀手锏!
喜欢重生于七十年代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