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不是因为是左撇子就直接不让当军官了,只不过是不让他训练士兵了,副手训练他还可以监督嘛,训练了两天,还在区分左右,不过火铳作坊总算来了消息,李清远吩咐他们先带着士兵一起去分左右,自己则全力造火铳。
忙活了两天,总算把膛线搞定,新的钻好的枪管也送了过来,接下来就是制造燧发结构了,燧发结构说简单点就是一个鸟嘴行的东西卡住燧石,然后扣动扳机卡燧石的鸟嘴在弹簧的作用下敲击铁皮发火。
这个弹簧并不是那种螺旋弹簧,而是板簧就是一种铁片,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专门的弹簧钢,其实这也不是什么高深原理,普通钢片也行,不过是没有弹簧钢那么好用罢了,加厚一点就是了。
李清远一边指导这边生产燧发机构的零件,一边教另一部分工匠制作螺栓,螺丝是欧洲的一种发明,不过对于华夏来说并不陌生,攻丝器在制造火枪加工工具的时候就已经弄出来了,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在铳杆的底部攻上丝,然后打制一个螺栓把他拧上,这样再在铳管侧壁上钻个小眼用于引火,一根铳杆就算制作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五。
接着就是试放,把铳管固定在一个木板上,对准一个方向,倒上火药和铅弹压实,然后倒一条火药线,人躲在远处点燃火药,火药燃到引火眼出火铳击发。
击发之后查看铳管有无裂纹,若是完好无损这一根铳管就算制造合格了,接着就是掺炭工艺,也就是烧红了在埋在炭里面。
经过试验发现第一根铳管制作的非常合格击发之后没有一点问题,接着就是制作燧发结构了。
燧石击发结构的原理很简单,人扳动鸟嘴使得弹簧蓄力,扳机卡住一个半圆形的阻止器,为了防止火枪误击所以中间有一个小卡槽,扣动鸟嘴的时候,第一次扣动一半扳机簧卡住小卡槽,完成装药之后再扣一下,燧发枪就处于待几发状态。
燧石是用两个铁片夹住,铁片尾部连着鸟嘴身,中间有个螺丝调节松紧,击发的火门上是一个竖起的铁片盖住火门,这样在小雨天气一样不影响发射,当燧石撞击铁片,铁片被击中移开火门漏出,击打出的火星就落在火门里的火药上,火药引燃底火完成整个击发动作。
火门开在铳杆的右侧,一个凹槽型结构,只需要把引药倒入然后微侧枪声晃动,就能完成引药和底药的连接,这样一个燧发机构制作完成之后,就剩下最后一个部件枪托了。
因为铳管和燧发机构都是手工打造,所以枪托也不能标准化生产,只能根据燧发机构和铳管的大小制造,不过这个工作确是最轻松的,因为只需要木工就行了。
木工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按照李清远的要求制造出了枪托,上完桐油和打蜡之后,在用铁皮把枪管和木托固定在一起,然后用螺丝拧紧枪顶上装上准星。
前准星,后看槽,这个先预想装上,但是想要校准就难了,这个需要优秀的神枪手来做,现在的义军想找会放枪的都找不出来多少,更何况是神枪手了,不过这些以后都会有的。
在配上一根通条,一壶枪油就是一套枪了,拿到第一支火枪李清远还是很开心的,虽然只是当前世界的普遍水平,甚至人家的机械更加先进一点。
但是在大清这个可是最先进的,何况李清远还有米尼弹这一个大杀器。当然现在拿出来时机还不到,李清远打算把这种特殊的弹药交给狙击手使用。
其实膛线枪使用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之中那么好用,膛线作为欧洲十五世纪的发明为什么一直没有普及,就是因为膛线枪想达到子弹旋转的效果,只有子弹跟枪膛完全吻合甚至略大一些。
但是这样一来装弹就变成了一种费力的差事,一般一个优秀的滑膛枪枪手可以达到每分钟能射击两到三发子弹,但是膛线枪枪手往往需要三到五分钟才能射击一发。
虽然膛线枪的精度能达到四百米,但是在大规模战争追求射击速度的时候这种低效率的射击的缺点是致命的,所以膛线枪虽然发明的很早但是并没有大规模的普及。
但是这对于李清远来说确不是问题,因为美国在这个时候发明了一种新的装填方法,那就是用浸过油的亚麻布片或者鹿皮片来当垫片,这样既使子弹略小一点也能有较强的气密性。
这样一来等到大战的时候就用略小的子弹减少装填的费事程度,增加气密性使得枪支有比滑膛枪略强一点的射程,而冷枪冷炮战的时候,则可以慢慢装略大一点的弹药这样就能取得较大射击精度。
再加上装备米尼弹的狙击手,李清远的一枪多用计划就能实现了,这个也是李清远为什么要费劲非要在枪膛里刻膛线的原因。
有了好的火枪接下来就是需要更好的火药了,大清的火药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算的上不错,只需要在颗粒化一下,然后在搞个纸壳定装弹那就基本上齐活了。
不过火枪现在的生产速度太慢了,即使经过这样简单的分工之后,现在整个作坊的生产效率也只能达到三天一杆,这样一年才生产一百多杆,那还玩个屁啊!
不过对于小作坊生产来说,这种机械化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想要更高级的机械那不是李清远这种二把刀的理科生能搞定的了。
不过不能提高效率,咱还可以增加机器啊,经过一个一把整枪的制造,李清远发现这里面需要高手铁匠的步骤只有两个
喜欢康乾盛世当土匪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