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习惯用刀,此时手持宝剑颇有些不适应,试了试手,感觉轻了好多,不过好在这把剑并不是中国的软剑,所以帝辛还不至于完全用不起来。这把剑和亚瑟王背后的圣剑(即“王者之剑”,也翻译为“断钢剑”、“斩铁剑”、“湖中剑”,后来日本又译为“胜利与誓约之剑”)是同一类剑——具有典型英格兰风味的“阔剑”,平行的剑刃,长椭圆的头部,较宽厚的刀身和够双手使用的剑柄,使得他的用途十分广泛。而且毕竟是硬剑,虽然远没有龙魄金刀的重量,但是也远比软剑重了,所以帝辛虽然手上觉得轻了,但还是能凭借蛮力使用的。
亚瑟王手持的石中剑却并不是阔剑,而是德式(德国)双手剑,类似巨剑,但其四英尺半的剑身上,刀刃的部分还不到三英尺半(一英尺30.48厘米),并拥有较大的十字形剑柄。但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护手前的小刀!长有四到八英寸的小刀作为护手的外层防护装置,可以防止对方的武器沿着我方剑身滑下而割到手,也许你会奇怪,不是有护手吗?但是事实上,这种剑常见的握法并不是双手都握在剑柄上,而是一只手握在小刀和护手中间,另一手才是握在剑柄上部。这样可以在狭窄的地方充分发挥短小的刀刃和细长坚韧的剑柄两方面打击的能力,当然,距离开阔的时候也可以双手握柄以发挥大力砍杀的效果。而且这种小刀不但可以弥补双手剑防御不足的缺陷,还能弥补长武器近身不利的缺陷,小刀可以在近战的时候发挥他的作用——刺伤敌人或者隔断、挑走敌人的武器。
两人立于阵前,首先便是气势上的对峙,两位王者,同样拥有王者之气,这两股王者之气丝毫不会服从对方,相互抵制着,甚至不会发生纠缠,而是直接的硬碰硬。不过这方面似乎帝辛的“王八之气”更加的强大,渐渐压制了更加儒雅的亚瑟王,就在此时,亚瑟王身上却又出现了一股气息,生命的气息或者说某种种族的信息,那就是精灵族。
帝辛见到一股精粹的生命之力从亚瑟王身上散发出来,就了然道:“亚瑟王殿下果然去了阿瓦隆。”亚瑟王有些惊讶:“伟大的先知,您竟然知道远在另一个世界的阿瓦隆,您真是了不起的智者。是的,我是去了精灵国度阿瓦隆,并在那里修习精灵族的能力。”
帝辛得知果然是精灵族的力量,却并不示弱,也从身体里释放出一股强大的气息,那自然是属于中国龙族的气息!一股浓厚威压直逼亚瑟王,亚瑟王这才脸色一变,知道不能再等了,于是双手持剑冲向帝辛,一剑对着帝辛的脑袋斩去。
帝辛竟然没有以巧拨开这一剑,而是狠狠一撩,意见就砍在了石中剑上。就像帝辛早有预料一般,下一刻,石中剑竟然就断了!其实真正的打斗不该出现这样电视剧、小说中胡扯的硬碰硬斩断对方兵器的情况,除非两人都不会用武器,或者像很多西方人单纯的对砍,不然挑、拨、缠、绞等等手法一出,就能轻松避开正面。真实比斗之中,大多拼的是持武器之人的技艺,而绝不是依赖神兵利器,甚至于出现不断砍断对方兵器的情况。帝辛自然知道,但是之所以以剑刃对剑刃是因为,石中剑必断!
原本的亚瑟王传说中,由于违背骑士精神,石中剑就在和柏林诺王的决斗中断裂。而现在,在明知自己才是真正侵略者的情况下,并且对帝辛隐约心生臣服之意,同时失去骑士正义精神和自身王者之心的亚瑟王手中,象征着王权的石中剑,很有可能发生断裂,所以帝辛有意以品质更好的“湖中剑”的影子剑“轮转胜利之剑”一试,结果果然是石中剑断。
亚瑟王传说中,失去石中剑的亚瑟王从湖中仙女的手中得到了王者之剑。王者之剑在精灵国度阿瓦隆所打造,剑锷由黄金所铸、剑柄上镶有宝石,其锋刃削铁如泥,所以以古塞尔特语excalibur(断钢剑)来命名。(凯尔特人,celt,拉丁文称celtae或galli,希腊文keltoi,在汉语出版物中,由于音译的关系,凯尔特人经常被译为盖尔特人、克尔特人、塞尔特人、居尔特人等,总之都是一样的。就像北欧神话中,雷神托尔也译作索尔,这都是音译的原因,不必太纠结。)
亚瑟王痛惜的看着石中剑,终于从背后剑鞘中抽出了和轮转胜利之剑极为相似的王者之剑。帝辛等亚瑟王抽出王者之剑后,猛然发起进攻,双手将阔剑使得虎虎生风。亚瑟王不顾帝辛攻势,和帝辛换命一击。帝辛虽然自视ròu_tǐ强大,却也不敢小看圣剑,但他并没有试图换招,而是以右胸硬接圣剑的同时,极速前冲。
亚瑟王的剑还未劈下,帝辛就几乎近身,所以“强剑身”就砍在了帝辛右肩上,与此同时,帝辛再次加速靠近,肩膀顺着剑向内划去,留下一道浅浅的血痕。在来到亚瑟王面前的时候,帝辛手中剑变刺为横抵在亚瑟王脖子上,同时左手迅速从亚瑟王背后将剑鞘摘下。
虽然帝辛肩膀受伤,但是被抵住脖子的亚瑟王只能认输。
之所以赢得这么快,恰恰是因为亚瑟王没有想到帝辛知道他的秘密——王者之剑的剑鞘可以保护佩戴者不受伤害,这是亚瑟王的倚仗,亚瑟王自然不会告诉帝辛,他也确实倚仗剑鞘想和帝辛换命一击占尽“无敌肉身”的便宜,但却因此着了帝辛的道。帝辛的目标一直都是剑鞘,亚瑟王自然以为帝辛不可能知道他的秘密
喜欢纣王要逆袭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