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go--和马桂源眼下所处的时令一样,只不过,马桂源这是由西东来想为他的那个“穆斯林王国”从中华的一统江山上剜肉,而两千年前的大汉骡骑将军霍去病,却是怀揣着为大汉王朝一统天下的伟大理想,于汉武帝元狩二年的那年春天,率领着大军由东西来,踏上了他西征匈奴的征程。
在完成了出击匈奴的壮举,凯旋而归的霍去病派遣军中的大行礼宾官,汉初时也称之为典客李息,在黄河的南岸修筑城堡西古城,从此大汉多了个金城县。
所谓的“金城”即为大汉之城“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黄河南北两岸的交通通畅,霍去病又在大军来往的黄河渡口处,设立了金城渡。
由于古时候的交通大多都是利用了沿河谷而行的方式,所以,渡口的至关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
霍去病设置起的金城渡,就是这样一把能够控制住黄河渡口的铁锁,一座关隘。
通过金城渡,跨越黄河之后。西北可以取道永登出河西走廊,直抵西域。西南则可沿**而上,进入青藏高原。
而若是外敌经此南来翻越了南山,却可达剑指河州、秋道,直接威胁关中腹地。
因此,金城的金城渡,就与苗城风陵渡、河套的君子渡、靖远的韵阴口一起,被并称行是黄河上的四大名渡。与“嘉峪关”和“山海关”等那些用来控制要塞的“关”完全不同,霍去病所设置的这个“金城关”其作用就是为了能够牢牢地控遏住黄河上一个渡口的“关”或者说是一个“桥头堡”
但由于随着随着此处的河道等原因的不断变迁,“金城关”的位置也在发生着不同的改变。
到了北周的武帝时期,金城渡被移到了距离现今的镇远桥以西约两里的黄河北岸自塔山的西山腰处。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白塔山下的金城渡关城又开始修建。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在这首来自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著名边塞诗人奉参的诗句里,活灵灵地描绘出了当年的金城关的雄伟及险要。
但在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宗年间,由于外敌吐蕃已经借大唐王朝的内部动乱而乘虚占领了陇右,原本是用来作为阻挡西域的游牧民族南下东来的金城关,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逐渐被废弃掉。
北宋元丰四年,大将李宪挥师北上,一举击败西夏军并收复了兰州。元丰七年,金城关又得以重建。威武的金城关包围着身后的黄河渡口,与已经经过了扩大之后的兰州城,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坚固防御体系。抵御着西夏党项人的进攻。
进入大明时代,金城关再度先后被重建过了三次。
洪武年间,兰州卫的指挥杨廉在修建了镇远浮桥之时,同时还在镇远桥的北岸重建了金城关,用以拱卫浮桥。阻隔蒙古挂靶人的侵扰。
金城关的关城依着白塔山而建,东西长足有两百丈,两端各建城门一座,关城的城门上不仅建有戍楼,还设立了炮台。
而在金城关的东面,此后又相继落成的凤林关,以及拱卫白马浪传说唐僧取经时曾从这里过河的玉垒关,三关相互支撑,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
兰州因为黄河、因为金城关,而成为了雄踞西北的军事重镇。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
正所谓“倚岩百丈侍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
有人说,如果固守住了雄险的金城关,就可以使黄河以西、以北的少数民族望而却步。换句话说,金城关曾是划分中原的农业文明与西域的游牧文明的天然界线。
在金城关的东面,一个庞大的帝国曾经磨刀霍霍。而在它的西面,闲散的游牧文明也曾经在不断地暗藏着杀机。
这种说法对于眼下来说,虽然不是十分地贴切毕竟“圣军”们还代表不了游牧文明,而太平天国虽然庞大,却也绝不是一个帝国,但若细想起来,到也有那么点儿靠谱儿。
在金城关的东面,的确是有个庞大的政权在磨刀霍霍。
而在金城关的西面,又的确有一帮子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们在暗藏着杀机。
“去,告诉图伽布,我马桂源到了,叫他们赶紧打开关门,老子还急着过河呢。”
马桂源摇晃着手里拎着的马鞭子,一面春风得意地下达着命令。一面从贴身的护卫手中接过递来的块儿白布巾,又一次抹着自己那张还根本不算是脏的脸。
没办法,马桂源虽然嘴里很脏,但却比较注意自己外表的形象,尤其是在眼下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他更是不愿意有一点儿的马虎。
而就在这个关键的当口,风云突变。
马桂源今天的运气,可实在是不怎么好。
因为他的话音还未落地,从白塔山的西麓,猛地就窜出了一个巨大的、黄乎乎的“柱子”顺着白塔山的山脚,一面发着嗷嗷的骇人的吼叫,一面疯狂地旋转着,由西向东地席卷而来。
龙卷风!
好一阵令人恐怖的龙卷风,所到之处昏天黑地,人喊马嘶,乌七八糟的旗帜连同一条条的白头巾,漫天飞舞”
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的洗劫对于马桂源来说,还不过才是他运气不好的一小部分。更直白地说,这才是他即将展开的一场噩梦的开端。
龙卷风很快地就跑了,可
喜欢太平天国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