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的原因都因为史书对他的记载。
史书上说他: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执兵,若战状,植立舟中不仆。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身上有十几道伤口,脑袋都被人砍掉了,身体依旧直立不倒,手持着兵器已然保持着战斗状态,身体矗立在船上屹立不倒。
丁普朗的样子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他并没有死,而是誓死也在继续战斗。
这时候大家应该会从其中看到一些端倪吧。
没错,丁普朗是死了,他的死表面上对于陈友谅对于陈家军来说是一件好事。
毕竟自己的敌人死在了自己的刀下,自己一方又没有多大损失,自己应该是高兴的。
这对于陈家军来说似乎应该算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
而对与朱元璋一方来说也应该说是一件坏事,毕竟自己一方的一员大将就这么轻易被敌人给干掉了,自己本就弱于敌方的悬殊实力再下了一个台阶。
双方的胜败似乎在丁普朗赴义的那一刻就画上了句号。
但是真正的事实远非这么简单。
丁普朗的死状实在让人发自心底的感到震颤和胆寒。
他的死状似乎就是再向某一个人宣战。
向某一个他毕生都追求而追而不得求的人发出严正的挑战。
这个人就是:陈友谅。
他似乎是在向不远处的陈友谅说一段死前尚未说完的宣战书:陈友谅,我就算死了,也要让你好看,我就算挂了,我也定与你决一死战。
这种现象对于陈友谅来说明显是不利的。
这对于原本算是略胜一筹的陈家军来说绝对不是好事,在战士眼中在将士的心理上丁普朗的这种举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打击,所有见过丁普朗死后状态的将士在心里必然都会蒙上一层擦不去抹不掉的心理阴影。
这种阴影短时期内根本不可能消除干净。
这就如同是一场噩梦,是一场挥之不去而刻在心里落入骨髓的恶之梦魇,有的人会一辈子都活在恐怖阴影当中,不得翻身。
这也许验证了某一位哲学大师的格斗名言:无招胜有招!
丁普朗在活着的时候并没有给予敌方太大的攻击。
但是他在死后,却可以给予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丁普朗是死了,但是他永远都活在陈家军的心中。
丁普朗是死了,但是他在死后同样送给了陈友谅这个死敌一把足以穿透一切阻碍的锋刃利剑。
让我在黄泉路上刺穿你冷酷无情的胸膛!
我个人觉得,在场所有可以看到丁普朗的死状的人都是值得庆幸的。
人生得见此壮观,死无憾矣!
而对于朱家军来说,丁普朗的死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种心理上的提振。
在丁普朗的身上他们似乎看到了一种异样的东西。
这种东西叫做:骨气。
大丈夫死亦不倒死亦不屈的凛冽正气。
这种气势似乎再向自己的同胞自己的战友宣泄着某种讯息:
大丈夫死则死矣,又有何惧哉!
更像是在激励已经心存胆怯不断后退而不思进取的同僚一个冲锋的信号:
同志们,朋友们,老少爷们儿们,让我们拿起刀扛起炮抄起家伙上战场,为我们逝去的兄弟姐们为我们不幸战死的队友报仇,和姓陈的瘪三决一死战吧。
丁普朗的死对于朱家军来说无疑是士气上的提振,但是面对陈友谅铁链连船所有战舰犹如一个整体,打不烂也攻不破的囧局,朱元璋同样也是无可奈何。
朱元璋知道现在这种局势绝对不能拖延。
现在颓势已现,如果不是丁普朗的突然杀出,给自己做了一个缓冲的话,那现在败局肯定已经形成了。
丁普朗事件就是一个转折点,如果利用得好的话颓势必然消除。
绝对不能拖延,迟则生变!
面对近乎强大的铁桶一块的陈家军,已经脑门冒汗脑子发乱手足无措不知何干的朱元璋将看向了刘基。
“先生,您看有什么办法能破了陈友谅的连船?”
做为真正的才子,做为绝对的大家,按理说刘基应该是有办法了。
博览群书的刘基应该是对刘曹的赤壁之战有过阅览的。
但是可惜的是在这等近乎紧急的时刻,刘基没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他摇了摇头,并没有给出实质性可行性的建议。
朱元璋又看向了徐达和常遇春,希望能够从身经百战的二人口中得到一点心理上的抚慰,但是换来的却是摇头沮丧和无可奈何。
面对这种境况,一股绝望之情狠狠的砸向朱元璋心头。
如果连刘基和徐达他们都没有好的办法的话,那其他人就更指望不上了!
难道就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攻破铁链连船的计策么?
难道就真的干不过陈友谅了么?
难道就只能在这里等死么?
百感交集的朱元璋此时必然是绝望的。
他绝对不甘于这样就认输。
自从和陈友谅干仗以来,他还从来没有这么无助过。
该怎么办呢?
喜欢笑读朱元璋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