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晋军退守长江,达成在寿阳地区一举歼灭晋军主力的战略目的,苻坚下令不得泄露他已经到达寿阳的秘密,“敢言吾至寿阳者拔舌”。保密工作做得相当不错,当时,不仅谢石、谢玄不知道苻坚已经到达前线,连秦军的前锋将士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天王陛下已经驾临。
苻坚此行,除了增加自己的危险系数,没有任何意义。
紧接着,苻坚出了一个昏招,派遣使者——朱序出使晋营,做政治劝降。
就是那个在襄阳之战中被俘虏的东晋将领朱序,终于被派上了用场。
理论上是一招妙棋,有威慑敌胆之作用,但是,朱序到达晋军军营之后,不仅向晋军报告了苻坚已到寿阳的消息,而且向谢石、谢玄和盘托出了秦军部队虚实情况,并建议:“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气夺,可遂破也”(《资治通鉴》)。
此时不打,等敌人大军云集之后,死的就是“咱们”了!
情况完全在苻坚意料之外,高官厚禄并没有换来忠心,他的信任反倒为朱序的间谍行动提供便利。我相信,朱序在晋军军营中谋划的,肯定包括那句“秦军败了”的呼喊。
正是由于朱序的情报,东晋方面准确掌握了秦军情况,在部将劝说下,晋军统帅谢石决心向秦军前锋发起攻击。
十一月,谢石命令广陵相刘牢之率五千精锐(北府兵)驰往洛涧,向前秦卫将军梁成发起攻击。梁成闻讯,依洛涧列阵以待。
刘牢之进至洛涧之后,乘夜渡水,以夜袭的方式对梁成军发动攻击,一举将其击败,阵斩梁成、王詠等十将,秦军被杀及淹死者一万五千人,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被俘,晋军缴获梁成军全部军械辎重。
洛涧之胜是一次关键性的重大胜利,晋军冲破了秦军对淮河的封锁,为后来的淝水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此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晋军将士的士气,坚定了东晋方面的破敌信心,北府兵首战告捷,为淝水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前秦方面则恰恰相反,由于此次战役的失败,秦军丧失了沿淮河对晋军实施封锁的有利局面,梁成军几乎全军覆灭,挫伤了军队的士气,对后来的决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苻坚亲至寿阳后,并没有对战争全局进行周密部署,而是心存幻想,派遣朱序劝降,意图不战而胜,反而将己方弱点暴露给晋军。在两军对阵时,前秦方面明显没有进行周密谋划,作为先锋部队的梁成遭到袭击后,秦军并未采取相应救援措施。一方面是由于晋军突然反击出其不意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说明秦军在用兵上缺乏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
而东晋在前秦大军来势凶猛之际,能够以弱势兵力坚守待时,后发制人,是极为正确的战略决策。当发现梁成孤军突出,与苻融主力部队脱节的情况下,谢石、谢玄等人能够当机立断,抛弃消极防御的作战意图,及时抓住敌人破绽,派奇兵乘夜袭击洛涧,攻敌所不备,战果显著。
洛涧之战取得胜利后,晋军沿淮河水路并进,直抵寿阳东北淝水岸边,于前秦部队隔河对峙,淝水决战态势形成。
公元383年十一月,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秦、晋淝水之战正式开始。
淝水,也称肥水,淮水支流之一,发源于古庐州(今安徽合肥)西北鸡鸣山,分两个支流,一支经合肥东,折向东南注入巢湖;一支经寿阳东北,改向西注入淮河。并不是什么长江大河,却因为这场战争而名著史册。
在得知晋军兵临淝水之后,苻坚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情况,但见对方部伍严整,将士精锐,又遥望远处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误以为也是晋军士兵,回过头来对苻融说道:“此亦劲敌,何谓弱也!”一改当初“有征无战”的想法,而且,怫然有惧色!
君王尚且如此,自然可以想见将士们当时心态,成语“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由此而出。应该说,洛涧之战的失利,让苻坚认识到了东晋的强大,对东晋的坚决抵抗心理准备不够充分。成语固然是用来嘲讽苻坚,却也未尝不是秦军将士心生畏惧的写照。原来敌人那么强大,我们也是会战败的,而且可能会败得很惨。
两军隔河僵持,没有办法前进,也不愿意后退,更不敢下河洗澡,只能耗着。
晋军前军统帅谢玄抓住秦军急于决战心理,派遣使者向苻融建议:“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军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晋书》)。
苻坚认为很“善”,可以在晋军渡河时“半渡而击之”,苻融也表示赞同,于是接受谢玄请求,命令沿淝水列阵的秦军后撤一箭之地(两百米左右),只等晋军半渡之际,骑兵乘势掩杀。
兵法上确实是有这么一说,但是,就当是情况而言,秦军新败,军心士气不稳,而且人数众多,指挥难度大,并不适合临敌变阵,兵势如水,一旦动起来,就不是那么好控制的。在我看来,最好的做法应该是主力逼阵,以骑兵侧翼迂回攻击,在晋军阵脚大乱后,主力再渡河进攻;或者一直等,等到中军主力全部到来,强行渡河。怎么着都比一厢情愿的“半渡而击之”好得多,要知道,对方敢于渡河,就一定会有所防备。
果然,秦军在接到后撤命令后,阵势
喜欢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