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属于大玉兹和中玉兹的部落。
17世纪末,雄心勃勃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向南扩张,管辖权到达了青海和新疆的西部,使哈萨克汗国一度衰落。
18世纪中叶,大清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统一了西域。哈萨克族开始陆续迁回到祖先的故乡伊犁、塔城、阿勒泰3个地区游牧。
1864年,沙皇俄国侵占了大清西北边疆的大片领土。一些哈萨克部落表示‘众民随地划归俄辖,虽死不从’的坚定立场,纷纷回归大清。
从此,哈萨克族被分割成两个国家的人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哈萨克族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1954年11月27日,国家在哈萨克族聚居的地区成立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下辖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
我们哈萨克族以游牧为主。居住的地方按照一年4季分为冬窝子、春窝子、夏窝子和秋窝子。几户人家称作一个阿吾勒。阿吾勒由有血亲关系的人家组成。”
王明华插话说道:“我前两天在《阿勒泰报》上看到阿吾勒这个词,当时没有弄懂是什么意思。原来是亲戚的意思啊。”
阿吾尔哈德解释道:“亲戚是最早的意思。现在也可以解释为村庄。”
牛建新好奇地望着毡房顶部。龙架交错编织,形成了成许许多多的菱形。他指着龙架对父亲说道:“爸爸,你看房顶多好看啊。”
阿吾尔哈德接着牛建新的话说道:“毡房是春、夏、秋3个季节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简便的活动房屋。富裕一些家庭的毡房非常讲究,里面的围毡用不同的布剪裁出各种图案修饰。木格栏的四周挂着壁毡和花色毡子。地上铺着花毡和地毯。有的人家把毡房格栏、辐柱刷上油漆,镶上镂刻的骨饰和银饰。”
巩腊梅说道:“我觉得你们的衣服最漂亮。”
阿吾尔哈德说道:
“我们的衣服有很多的讲究。
冬天,男人戴带有两个耳扇、后面有长尾扇的尖顶帽子,穿鞣制过的、羊毛朝里的皮袄或皮裤,还有用狼皮、狐狸皮缝制的皮大衣。腰带大多数是牛皮做的,上面镶嵌着金、银、珊瑚、珍珠、宝石等饰品。
夏天,上了年纪的哈萨克族老人一般穿软革制成的靴子。年轻人喜欢穿长筒皮靴。
妇女的服饰比男人的服饰复杂一些,款式繁多,做工也极为讲究,而且随着年龄的变化,着装上也有所不同。
妇女的头饰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小姑娘从小戴塔克亚帽子,顶上插着表示吉祥的猫头鹰羽毛,还缀上光彩夺目的珠玉。沙吾克列是姑娘们出嫁时候戴的尖顶帽,帽边上绣着各种花草和兽角的变形体花纹,镶嵌五光十色的金银珠宝。姑娘一般穿袖口饰有十字绣花边、下摆带多褶的连衣裙,上身外加半截紧身黑、红、绿色的坎肩,坎肩的对襟两边缀满亮晶晶的银饰。没有出嫁的姑娘身穿白色内衣,衣领、袖口绣着几何花纹,外面穿饰有花边的坎肩,下摆是双层花边的连衣褶子裙,胸前两侧用琳琅满目的银元、钮扣、珠贝等装饰。
中年妇女夏天穿胸前和下摆用彩绒绣边、两边有两个口袋的半截袖长襟袷袢和坎肩;冬天穿用狐腿皮、羊羔皮裁制作的衣什克。
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摇篮礼、40天礼、学说话礼、起步礼、割礼、婚礼和葬礼等。
我们哈萨克族很早以来就使用12生肖的日历。生肖纪年的起点是日夜相等的3月22日,就是诺肉孜节,家家做诺肉孜粥,大家挨家挨户地喝粥,吟诵诺肉孜诗歌,祝愿新的一年牲畜旺盛、庄稼丰收。
洒熟(哈萨克语,庆贺)的礼仪可以说贯穿了我们的整个一生。小娃娃出生要恭喜,男婚女嫁要道贺等等,只要有值得喜庆的事情,都会有妇女端着一盘喜糖、奶疙瘩、包尔沙克等美味干食,抛洒向欢乐的人群,表示有喜同乐、有福同享、喜事不断。
哈萨克族的民歌来源丰富,内容十分广泛。阿肯弹唱是生命力很强的民间文学体裁。音乐舞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冬不拉和胡布兹、斯布孜合等是我们主要的民族乐器。传统舞蹈喜欢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征,夸张幽默,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传统的舞蹈有《哈拉卓尔哈》,又叫作《黑走马》。”
阿吾尔哈德的妻子端上来犹如擀面片的那仁,招呼大家吃饭道:“赶快吃饭。阿吾尔哈德,你不要吹牛了。人家还要赶路到布尔津去呢。”
阿吾尔哈德笑着说道:
不用着急。今天没有搭上便车,今晚就住在我们家,明天再走。
说到吃饭,我还要还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哈萨克族人的饮食。
我们哈萨克族的饮食与游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面食。我们可以一天没有菜,但是决不能没有茶水。
在冬季大雪即将封山的时候,哈萨克族都要宰杀一些马、牛、羊,把一部分肉加工成马肠子、牛肉灌肠和熏肉、炒肉片等,作为冬天的储肉,可以吃到第2年的春天。
我们的奶制品主要用羊奶、牛奶、马奶和骆驼奶制成。种类主要有鲜奶子、酸奶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奶糕、马奶酒等。
传统的面
喜欢人世间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