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1维特”这个概念,我们一直在说的“大白菜”瞬间变得易懂了许多。
这里我们需要再次借鉴量子力学的思考方式。把“1维特”想象成是一个点。
你大概想说:不是不能物质化么!
呃,这个是真的没有办法。我们总不能用无法理解的东西去解释另一个无法理解的东西吧。如果对你有帮助,你可以不去想象一个画在纸上的点,而想象什么更特殊的……比如说,上帝的点!对,按照所罗门的想法,上帝就是由一堆这样的点组成的。后来,维特发现了“附着态意识必然振动,游离态意识必然不振动”的事实。结合这两者,我们便可以说:上帝是由一堆不振动的点组成的,而我们自己,人类,则是由一副生物外壳,外加一堆振动的点所组成的。
说到这里,上述的所有内容终于串联到一起了。
意识在独立存在的时候,是一些不振动的点,并且不具有意义。这样的意识称为游离态意识。
当意识依附于载体之后(载体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能量),它必然以“1维特”的整数倍进行振动,而这种振动也让它具有了意义。这样的意识称为附着态意识。
你看,人类意识的诞生需要经历一个从无意义到有意义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无意义的东西并不是不存在的。
这个在某种程度上同时肯定(或否定)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过程,灵学中称之为“表达”。
“表达”不仅仅适用于意识,也适用于物质与能量。为了更明确地理解“表达”这一概念,让我们看回普朗克长度与阿基里斯悖论的例子。
为了追上乌龟,阿基里斯需要跑过最后一个普朗克长度,但“跑过”这个词似乎用得不太恰当。小于普朗克长度的空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阿基里斯要如何“跑过”它呢?总不能空间翘曲吧。不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超能力了,走一步路就能翘曲好多次。这里,就需要引入“表达”的概念。灵学认为空间是连续的,但不是每一部分的空间都具有意义。想要具有意义,就需要“表达”,也就是达到普朗克长度。如果比普朗克长度还小,就会撞出一个黑洞,导致其无法测量——好吧,这里我跳了一大步。我毕竟是灵学家,又不是来这里给你上物理课的——即使这样的空间确实存在,却也是没有意义的。
结合这一切,我们终于明白了亚伦·所罗门在他生命将尽时究竟经历了什么。
没错,早在“1维特”的概念被提出以前,所罗门就已经明白了一件事。而这件事,恐怕表达能力再好的人也无法将它说得好听点吧。
[上帝是存在的,却也是没有意义的。
——亚伦·所罗门]
喜欢雨中孤宅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