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双兴掏出诗稿,恭恭敬敬递上。
朱和尚赶紧接过打开,此诗为密布亲手所写:
云霞幻灭重阳九。
皇恩赐宝祐古寺
寂灭尘心佛光见
庭院孤塔禅修显
——密布九月初九于归途
从落款看,九月初九重阳节,正是法师回到灵光这一天,也是圆寂的日子。法师知晓即将往生,写下诗,难道是以诗代遗言?看内容却不像。
朱和尚入过佛门知道,往生是自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凡人有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只有高僧大德能够做到自如而死。密布大师修持深厚,知其高明,志愿广大。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
朱和尚又想到密布法救护之功,禁不住落下了泪水。他下旨,由礼部和玄教院派官员办理法师荼毗法会,灵骨之类入葬灵塔寺。
按照皇上旨意,罗双兴随同朝廷大员将密布法师送往生事宜办妥,半月后回来。礼部官员禀报,寺院住持何人承担?
这让朱和尚也伤起脑筋了,关键是灵光寺的特殊性,而且藏宝不知道在何处?就他了解的情况,眼下确实无合适人选。据说密布两个重要徒弟,灵光寺僧人普照是日本人,已经回了倭国。另一个智信法师,文化不高,修持不深,亦不堪重用。玄教院建议外派。
几天之后,诗讲学士宋濂和佛门机构玄教,列出悟真、凡静和空虚三名法师,年龄均在四十之内。此三名法分别在五台、福建、浙江的大寺院修行,造诣颇深,去年被玄教请至京师说法,颇受信众欢迎。并将三人简历写明,供皇帝选择。
宋濂“浙东四先生”之一,任过总裁官、翰林学士、中大夫、知制诰和礼部主事,其对元史和佛学颇有研究。
朱和尚是平民出身,不拘一格,他不看重宋濂他们推荐的三人简历,只拿出抄写的密布的诗交给宋濂,让他请三名法师体味,陈述感受报之。
宋濂别号龙门之,玄真遁叟,学者称其太史公,宋龙门,可见其才学非凡。他乍看诗句并无特别,为何皇上要这样?好生奇怪。他请三名三名法师过目诗,只看不传,烂在肚子里,否则有杀生之补祸。之后宋濂逐个询问。悟真、空虚皆从字面解释,没有深意。只有凡静法师认为,密布法师此诗,似乎另有提示,无智慧不可理喻,足见大师修行深厚,真正涵义须进入灵光寺才能渐渐领悟。
宋濂实情上报。显然,凡静法师的解读意味深长,更贴近皇上的想法,于是便任命凡静为灵光寺住持。
凡静得到旨意,好不开心,连忙办妥手续,带上公牒上任去了。
宋濂告诫凡静,须牢记解诗之初衷,不可莽撞行事。
不过十多天,凡静便来到了灵光寺。不用说,这所古寺的韵味,深深折服了他。
因密布的事,寺院远近闻名,烧香拜佛的人陆续不断。
凡静法师召集众生开会,依照自己所学,他从恢复寺院规矩和礼仪开始。比如不准擅拿寺中之物,不摘寺中果实,中门不入,不得大声说话,衣衫整洁,尊师父礼,用餐礼均得尊守等等。
其实灵光寺一向寺规严谨,只是密布不在,挖宝之后众生乱性所致。
凡静法师布置停当,众僧知道他是皇帝任命的住持,不敢有违。
闲下来之后,凡静想起密布的诗,细细体味,并无特别之处,渐渐也忘了。
倒是智信法师心里有事,既失落又失望,原本想赶走了普照,自己将是灵光寺住持,可密布圆寂之后,皇上偏偏派来佛学深厚的凡静,还对寺院进行整治,又对众僧功课进行考核,顿时觉得身心疲惫。
智信文化不高,但明事理,识人有一套,他觉得凡静急功近利,想早点跟皇上表功,这是可以利用的。
有一日,智信对凡静提到御赐宝贝。
智信法师,御赐宝贝不是没有找到,被密布法师盗取了吗?可皇上为何不责罚于法师?显然宝物之事非常玄妙,不知为好。
阿弥陀佛,法师问得好,皇上不追究密布法师,说明御赐宝物根本没丢,而且皇上或许知道藏在何处?或许永远是个谜。
这话对凡静触动挺大的。自己被皇上派到这里干嘛?难道只是弘扬佛法?不对,皇上是要自己弘扬佛法,继承密而法师佛学精髓,不找到宝物如何是好?
法师,何不将御赐宝物找出来,圆了众僧之愿,这可是好事。若宝物重见天日,四方信众毕至,灵光寺必成为名刹之一。
凡静点点头,觉得智信说得有理。可是,宝物究竟藏在何处呢?
智信也只是摇头,一年前挖开灵塔,并无宝物。普照走后,他与僧众将寺院彻底搜个遍,依然没有踪影。
俗话说,事在人为。凡静以为,只要宝物没有离开寺院,他就一定找出来。
在智信鼓动下,凡静开始寻宝,众僧兴趣很高,寺中可挖之处都挖开,搞得寺内像个工地。信众进寺也感觉莫名其妙,从僧人口中得知寻宝,一传十传百,许多人来寺凑热闹。
灵光寺的情况,很快传到京师。朱和尚是何许人?他有疑问,是不会随便放弃的。凡静赴任,朱和尚便派罗双兴暗中监视,一旦有御赐宝物线索,立即禀报。
而这一次,凡静为寻宝挖寺,禀告到朱和尚这里,顿时恼怒,这种不动脑子的wdif做法,岂不
喜欢差点丢弃的故事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