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称新安,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毗邻江西、浙江,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
区内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自从北宋宋徽宗以帝号改新安为徽州后,一直沿用至今。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祈门、绩溪、鹜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
“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在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泉、村落。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
而古徽州又盛产木材、茶叶、蚕丝。因此,生活逼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
“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虽然也有客死他乡,或终无所成者,但大多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学有所成,劳有所获,经有所利。
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
黟县西递村经商鼎盛时期,店铺多达百家以上。胡家二十世祖胡贯三,除了经营典当业务,还经营茶米生意,号称
“三十六典”、
“七条半街,”是当时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家财"五百万金。清代后半叶后,黟县南屏村的徽商号称
“十万富?”的不下20户。这些徽商致富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
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
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
建筑只所以称得上是艺术,就必然具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独特的风格。
徽州古民居建筑只所以享誉海内外,成为徽派,一方面是他保留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造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于他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徽州人崇尚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和统一。这就集中体现在徽州建筑的风水美。
他们利用徽州山地
“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环境,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
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依山势,扼山麓、山坞、山隘之咽喉;或傍水而居,抱河曲、依渡口、汊流之要冲。
有呈牛角型的;如鹜源西坑;呈弓型者,如鹜源太白司;有呈带状的,如鹜源高砂;有呈之字型的,如鹜源梅林;有呈波浪型的,如黟县西递;有呈云团聚型的,如歙县潜口;有呈龙状的,如歙县江村;还有半月型、丁字型、人字型、口子型、方印型、弧线型、直线型等。
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
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
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
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
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
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
徽州古民居建筑,由于地跨江淮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北方与南方两大建筑风格的交汇融合地带,受楚文化、吴越文化、两淮文化、建安文化、桐城文化、徽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和建筑艺术,因而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
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
俗称
“四水归堂”,意为
“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
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
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
“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
“美人靠”。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
原来
喜欢宅居识风水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