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航道宽阔,四通八达。朱家角镇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明代就办有书院、义塾等,清代以后,兴建众多学堂。
民国时期开始兴办中学。解放后,不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而且在幼儿教育、中等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及业余教育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
1991年,共有29所中小学,镇区有中学3所,小学3所,幼托设施完善。
至2000年,经过调整,有各类学校7所,在校职工619人,在校学生3874人。
朱家角镇因经济繁荣,文化倡明,宗教活动也源远流长,非常活跃。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淀山顶上就建有普光寺,为朱家角地区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寺院,具有相当规模,其佛事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明清期间为佛教活动全盛时期,有不同类型的庙宇20多处,规模较大的有圆津禅院、慈门寺等。
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圆津禅院以典藏名家书画而成为清代名刹。位于淀山湖畔的报园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于明代,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后,二三百年香火不断,佛手极盛。
20世纪80年代后,上海市佛教协会几次修缮扩建,现占地面积38。
5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气势恢宏,香客盈门,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处淀山湖畔,风景秀丽,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内外。
另外,还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在朱家角镇建活动场所。
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
“耶稣升天堂”是青浦县有影响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国34年(1945年)成为公堂,直属上海教区,并辖金泽等地6所小堂。
现有信徒2000多人,教堂内有常住修女4人,工作人员2人,经费由上海教区发给。
朱家角自成繁华市镇后,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其中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士谔、报业巨子席裕福、画僧语石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民国时期,镇上有民众教育馆、书报社、戏院、书场等文化场所,有咏珠社、韵声社等文艺结社、民间艺人活动。
镇上还先后有《珠溪》、《薛浪》、《骊珠》等20多种报刊出版发行。
建国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先后建立了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广播站、电影院等。
朱家角人又不断延续了这条悠悠文化之源,诞生出许许多多
“特色角”,如京剧角、歌唱角、文学角、书画角、健身角等,比文化功底、讲文化品位、行文化消费、吮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朱家角人的生活时尚。
20世纪90年代后,群众文化活动与创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1994年初,在全镇开展家庭读书等
“庭院文化”十大系列活动,特别是朱家角的
“民间藏书”,更是名扬海内外。镇上家庭藏书普及率达50以上,民间藏书的总数10多万册,超过全区21个镇图书馆藏书的总和。
朱家角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素有
“江南明珠”之称,1991年,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区36座古桥,古朴典雅,9条长街临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一式明清建筑,古风犹存。
尤其是横跨于漕港上的明代建筑五孔石拱放生桥,造型优美,极为壮观,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西北有马氏课植园,亭台楼阁,风格各异,布局稀疏得体,有望月楼、五角亭、逍遥楼、宴会厅、打唱台、书城、书画廊等建筑。
还有城隍庙、珠溪园等处胜迹。镇区还建有一批现代化旅游设施,淀山湖畔建有亚洲最大的水上运动场、设施先进的上海国际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大淀湖旁建有现代化旅游度假区。
1998年10月,举办
“全国第九届屈原杯龙舟赛暨’98上海朱家角古镇旅游节”,三天吸引了10万全国各地的游客。
2001年,朱家角镇的游客数量和旅游商贸收入,分别超过80万人次和3。
6亿元。朱家角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之成为上海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2002年3月,******为朱家角题写了
“江南古镇朱家角”七个大字。朱家角素有
“上海威尼斯”、
“沪郊好莱坞”之誉。名镇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风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显现出江南水乡之特色,山名叫淀山,山虽不高,名气极大,为浙西天目余脉,此山为始,如登山望湖,有
“淀峰晚照”一景可赏。湖,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积达62平方公里,湖东区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区,有11个杭州西湖面积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区芦苇轻摇,惊起野鸭水鸟,顿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
名镇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镇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
如果说九百岁的水镇周庄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镇朱家角则具气势磅礴、大家闺秀的风采。
首先朱家角古镇面积达1。5平方公里,为周庄面积的三倍多,家大,自然游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将朱家角分成两半,北岸井亭
喜欢宅居识风水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