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玄拿起那本书,望着天穹,笑
道:“师伯,对一个小辈出手,不符合您的身份啊。”
天空中,寂寥无声。
谢宝树迅速离去,这里还是有危险的。刚才出手的,肯定是金龙真人,谢宝树不知道这位真人,是怎么出手,但是肯定很危险。谢宝树手心上,有两个字,这两个字,极为关键。
他想早点出去,以免出意外。
山巅上,谢宝树离开后,王紫玄就拿起那本书,慢慢观看,琢磨其中的道理。炼心,为道家铁壁铜关。攻得此关破,打得此壁穿,所谓:圆陀陀,赤洒洒,黍珠一粒,阳神三寸,自在玄宫,周通法界。虽有烹炼之功,养火之候,亦可谓造塔七层,独余一顶,直顷刻间事耳。
深有道心者,勇于砥砺,诚当今之豪杰,何患道之不明,金丹之不就?然,静观工夫,非心如死灰、形同槁木,不能撇弃一切、撒手悬崖。
世间修士,一共有三种,练气,炼体,炼心。
王紫玄很不明白,她是一个剑修,乃是练气士。为何自己的师父,要甩给自己一本炼心的典籍?这本书,晦涩难懂,实在不是人的看的。
青春易过,白发催人,勉之勉之,宜自警省!修道之法,千言万语,总尽炼心两字,而炼心之法,不必出世,不必避静离俗。
王紫玄知道,师父不全是在拖延时间,不让自己出去,而是这典籍,对自己真的有用。她看到冰雪州百姓的惨状,暴脾气起来了,恨不得一剑把州主府给斩平了。
但是此时,最重要的是炼心。
古之成仙者,岂尽入林、杜人事,而后得跨鸾乘鹤、逍遥紫府哉?总之,日用饮食,无非是道。仰事俯畜,无非是道;戎马疆场,亦无非是道。坛经曰:抡刀上阵,也能见性。昔人所谓:“动处炼神,静处炼命”
人间炼心,山中炼命,不得大药,入山无用。当得其金丹大药,得漏尽通后,方可入山面壁而炼命。
王紫玄就是这样,虽然脾气暴躁,但是她能为了某件事,静下心来。她不去理会自己的符剑,反而坐在高山上,开始朗诵起这本道经上的内容。
“神通变化,出入自如,洞鉴十方众生,知他心内隐微之事,他虽意念未起,了了先知,虽意念未萌,了了先觉,此是他心通也。”
渐渐的,王紫玄,陷入了一种玄之又玄的境界。这种境界,在道门的中,被称之为“清静”。
经文中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是讲如果人们能够始终保持清静的本真状态,那么就能与整个天地大道齐合为一。
道门强调“清静”,尚包含着两个递进层次。
道门认为,轻清之体是修炼所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状态。如阴阳肇分之时轻清者上升为天、浊滞者下沉为地,
人身本是秉阴阳二气合和乃生,阳气散尽便是作了阴鬼之类,所以修行之要在于保养人身中的轻清阳气而消除先天、后天所沾染的种种浊之气。
道门中中有一句话叫“阴阳动,生万物;阴阳静,返先天”,顺应阴阳生灭的变化则为人也,修行实则是一场分离阴阳的过程,使修炼者体内只保留具备阳性的轻清之气。但因为阴阳二气是不断变化流转的,是动的过程,要实现阴阳相分就要逆动而静。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的修行中身心皆能保持“静”的状态,心不因外事而起贪嗔、身不因欲求而沾染荤杂,不着外缘,所以才能内守真静。
清和静结合,便是清静。
一则曰内守,二则是对**和不良习气的清除,二者相合便是“清静”。所以道教中提到的清静,不仅仅只是在强调心中没有烦恼,而是要在面对事态万千的时候始终心如止水,同时更要能够止得住因自身而起的诸多魔障,由此才能把清静作为修炼的法门,而不仅仅只是炼心也。
王紫玄有些悟了,再次翻开面前这本书籍的时候,不再觉得晦涩难懂,反而是面带微笑。
常,字面意思解便是经常、恒常,是把此上所言清静修真的方法恒久地坚持下去,使其变成一种常态。是言修行,仍属于人为的范畴,待到可以把清静视之为人生之常,便是把主动人为内化成了自然,即是去有为而臻达无为也。真常清静,是无执念的象征,去无可去之时方是真常。
根于此,则知清静二字乃是道教修行的一大本旨。经文中又言“真心清静道为宗”,不离身心清静,便可不离道。世间术法万千,皆是载道之器、之方,过分执着于末端而忘本真,则是背道。
同理,过分强调于清静修真而妄断术法皆是道之末用,则亦是执念。
王紫玄突然想到了谢宝树,那家伙,好像每时每刻,都处在“清静”的这种状态中。
难怪看书,一点不觉得晦涩难懂。
想到这里,王紫玄微微一笑,说道:“都是我是天才,跟你比起来,我算个屁的天才。”
(本章完)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磨刀》,微信关注“优读文学”,聊人生,寻知己~
手机站:
喜欢磨刀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