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春,忽传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后周殿前督检点赵匡胤临危受命,率军北上御敌。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属下赵普、赵匡义等人突然取出一件龙袍,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几番拒绝,后在士兵的喧沸下,“无奈”接受众人拥立,黄袍加身,史称“陈桥兵变”。
赵匡胤拥兵自立的消息,很快传回京都汴梁,后周皇室大臣皆一片哗然。
正月中旬,又有宫中小太监为争夺“从龙”之功,于后周幼帝柴宗训食物中下毒,致使年仅六岁的周恭帝柴宗训昏迷不醒。太后小符氏勃然大怒,诛小太监九族,然叛军拥兵于外,小皇帝又不省人事,朝中大臣群龙无首,纷感大势已去,生出二心者不计其数。
周恭帝昏迷两日之后,禁军首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再度反叛,二人宣布拥护赵匡胤为帝,率军斩杀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等人,占据汴梁城北门,京都汴梁由此门户大开,彻底失去抵抗赵匡胤的能力。
而就在此时,位于汴梁城内中轴线上的后周皇宫中。
“太后,太后,大事不好了!”
一道纤瘦的身影跌跌撞撞从远处奔来,一路大喊大叫闯进了福宁宫中。
“站住!”宫门外/阴影下突然响起一声厉喝,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太监沉着脸走了出来。
“后宫之中,大喊大叫,成何体统?”那太监脸色不善的呵斥着眼前的纤瘦人影。
纤瘦人影原是一个小太监,见到这须发皆白的老太监,他当即吓得跪倒在地,颤颤巍巍地喊到:“何内侍,大事不好了,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叛乱,占领京城北门宣布拥护赵匡胤为帝,如今北门已经城门大开,无数百姓恐受战乱所害,正争先恐后的从北门逃离,汴梁城……汴梁城已经彻底乱了!”
“什么?”
被称为“何内侍”的老太监听到这番话,顿时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忍不住脚底下差点儿打了个趔趄。
后周的宦官制度基本上承袭了唐朝,宫中的太监并不称为“公公”,而是以“內侍”相称。
唐朝设立了內侍监,下辖又有掖庭、宫闱、奚官、内仆等局,初时太监的权力并不大,所管辖范围无非禁宫之内,但自玄宗以后,武将受到朝廷猜忌,宦官开始逐渐掌控大权,平定安史之乱以来,宦官甚至可担任枢密使,替皇帝裁决政务,还能出任兵部尚书、观军容使、统领神策军,充当节度使等职务,其势力飞速膨胀。
伴随着势力的增长,野心也开始逐渐滋生,于是自肃宗以后,唐末后期十三任皇帝,无不为宦官所立。
于是后周建立之后,周世宗柴荣有感于宦官弄权,尾大不掉,对唐末的宦官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将宦官外放任职的权力取消,又设立内内侍省,分别称前后省,将更亲近之人置于后省,用于统管全局,大大的限制了宦官的权力。
而此时的太监,无论官职大小,皆以“內侍”相称。
所以别看眼前这位老太监长得不起眼,称呼也没什么特别,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没有地位,相反,他正是如今“内内侍省”的统领太监,乃是整个宫中权力最大的內侍首领。
不过眼前这位內侍首领,显然心情不太好。
他挥手屏退了报信的那个小太监,面上一片戚容,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裳,缓步上前敲响了宫门。
“进来。”门内传来一个有气无力的声音。
何内侍轻手轻脚推开宫门,弓着身子缓缓走了进去。
“娘娘……”
室内的光线非常昏暗,那是因为周围的门窗都被封闭的缘故,一个略显憔悴的人影坐在一张大床边,她身旁点着一支蜡烛,昏黄的灯光在空寂的房屋中寂寞的摇曳着,仿佛在迎合那个端坐的女人此时的心情。
“我都听到了。”
端坐在床边的女人并没有等何内侍继续往下说,幽幽的叹了口气道:“石守信该死!”
“是!”何内侍赶紧附和了一句:“娘娘,是否要臣下带人去将北门夺回来?”
“夺回来?”那端坐的女人露出一个凄然的笑容,反问到:“宫中禁卫,大都掌握在赵匡胤和石守信等人手中,此时你还有足够人手去将北门夺回来吗?”
何内侍的脸色迅速黯淡下来,俯身哆哆嗦嗦的跪伏在地上。
“我听说,那石守信好像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端坐的女人突然又开口问到。
何内侍一阵默然,良久之后才羞愧的答到:“是。”
端坐的女人发出了一声意义不明的冷笑,然后又问到:“既如此,为何赵匡胤反叛之后,京中的禁卫军首领还在他的名下?”
何内侍咬住下嘴唇,脸上的羞愧之色愈浓,许久之后,他才重重的磕了个头道:“此事……臣下不知!”
“不知?呵!”端坐的女人再次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冷笑:“看来朝廷的大臣们,都已经做出了选择?”
她这句话虽然是用了询问的语气,但字里行间,却已经透露出浓浓的不满。
跪在地上的何内侍顿时浑身轻轻地发出了颤抖,一番犹豫之后,他猛地以首磕地道:“娘娘,臣下对娘娘和陛下的一片忠心,可昭日月,臣下并非有意隐瞒……”
“唉,罢了!”
一声幽幽的叹息打断了他的辩解,只听那端坐的女人颓然地说到:
“人人皆是趋利避害,反正我们孤儿寡母,无力庇护他们,那些人见风转
喜欢覆宋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